古代「過番」的潮汕人里,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近日,《中華百年護照故事》一書出版。據書中所述,秦漢以來,國人便開始漂洋過海

,並逐步建立通行證制度,而通行證件也由古代的節、傳、符,逐步演變為我們今天使用的護照。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的錯金銘文虎節

清朝末年,廣東因有著對外通商的地理優勢,到海外謀生的人數眾多。他們分佈在世界各地,位於江門五邑的華僑華人博物館裡收藏的華僑護照證明了這一點。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現收藏於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的新寧(今江門台山市)籍美國華僑黃華饒的護照,簽發於1882年,可能是迄今發現的國內最早的清代華僑護照。

眾所周知,潮汕人移居海外的數量龐大,全球的潮汕人在本土、國內其它地區和海外分別各佔了1/3,很多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大商人即是潮汕移民,所謂的“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那麼,潮汕人是什麼時候開始“過番”的呢?

答案是——唐宋時期!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早期的移民者

“無可奈何炊甜粿,打起包裹過暹羅。”千百年來,潮人過番是迫於無奈,也是帶著美好夢想的冒險選擇。據《潮州志》記載:“潮州對外交通,遠肇唐宋,昔年帆船渡洋,一往復輒須經歲。”唐宋時,由於對外往來通商貿易的關係,已有潮人暫居海外的現象。

宋元時期

潮人向東南亞移殖,能見到的記載溯自南宋:“潮州人之移殖泰國,約始於南宋末年。”早在宋、元之間,便有一些潮州人因戰亂而避居東南亞各地。南宋滅亡前夕,潮州知州馬發守潮州抗元失敗後,義民遺官相率避難海外,其中也有一部分潮州人。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泰國素可泰王朝

元朝入主中國後,泰國的素可泰王朝三世國王坤南甘杏(史稱敢木丁)即與元朝通好。應暹國的要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曾派遣陶瓷工匠到暹國製作陶瓷器,設窯於宋甲洛。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泰國的唐人街

現泰國尚留下不少遺物稱為宋甲洛陶瓷(Sangkhalok)。因潮州城自古盛產陶瓷,且對外往來較早,故元朝派遣的陶瓷工匠中或有一些潮州人成為技術移民

明代

明代初年曾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朝廷禁令“寸板不準下海,點貨不準入番。”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間,明成祖使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聯繫。此間海禁一度放鬆,當時的南澳稱為“番倭互市之地”,饒平的柘林也為“商船鉅艦往來之所,日本、暹羅船隻時有停泊。”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鄭和七下西洋

由於鄭和接續出使南洋各國,海行無阻,於是閩粵沿海人民慕利群趨為商販,來往海外通商貿易,因而移殖東南亞的潮籍華僑日益增多。這是早期的商業移民。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饒平柘林

明朝中後期,朝廷再度實行海禁。當時流入海上就被稱“海寇”,列為清剿對象,官逼民走,拒民於國門之外。這就迫使前往海外通商、謀生的一些閩粵沿海居民,有家歸不得而流居於東南亞各地,其中不乏潮人。

據《明史》記載,明正統年間(1436—1449),潮州濱海之民“糾誘傍郡亡賴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貨爪哇國,因而叛附爪哇者二十二人。”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明朝實行“海禁”

明中期澄海人楊四,幼時與其父移居柬埔寨。魏源《海國圖志》暹羅條記載有:“華人駐此,娶番女,唐人之數多於土番。惟潮州人官屬封爵,理國政,掌財賦。”

潮人在暹羅的地位如此之高,非經幾代人之努力難以做到。澄海人林道乾到達泰國南部的北大年定居。北大年的國王將女兒嫁給他,並“劃其所屬之地若干,使道乾率眾居之。”

林道乾在當地建立了功績,當地人民將北大年港改稱為“道乾港”來紀念他。此外,在明末清初抗清鬥爭中大批潮人追隨鄭成功赴臺,也是潮州移民史上不能抹殺的一頁。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清代

滿清入關統治中國之後,沿海的明代遺民相率逃難海外,又促使潮人進一步向東南亞移殖。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實行遷界海禁政策,限粵閩沿海人民內遷50裡以斷絕對鄭成功的支持,潮汕沿海一帶成為“田廬荒墟,墳墓無主,寡婦孤兒,哭望大未”的悲慘世界,導致“農工商賈皆藉船為業”的沿海潮民被迫出海謀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平定臺灣後,乃解除海禁。乾隆十二年(1747年)允許沿海商人領照到暹羅採購大米以接濟民食,於是東南沿海的海運外貿興旺起來,澄海樟林港成為入口米糧的集散地。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樟林古港

樟林港海運貿易的發達,為潮人向海外移殖提供了交通上的方便,從此潮人得以自由出國,自十八世紀中葉,從樟林港乘紅頭船出國謀生的潮人源源不絕,僅移殖泰國一地,“有史料可資考察者,為1782年至1868年,潮州一帶乘紅頭船移入泰國者人數甚眾。此一階段約100年,華僑人數達150萬人”。

“潮州地狹民稠,出洋謀生者至眾,居留遍及暹羅、越南、馬來亞島、爪哇、蘇門答臘等處。”據《馬來西亞潮人通鑑》記載:“潮僑出洋,初至暹羅,於暹羅創有豐功偉績,擁有極大勢力,人數最眾,故暹羅遂成為潮州人之第二故鄉。由此分散南下,有至蘇島之舊港、後移佔碑及廖內各小島,有至馬來西亞之新加坡及柔佛。”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樟林古港歷史文化陳列館中的“過番三寶”,當年由樟林港乘坐紅頭船過番的人大都備有市籃、甜粿、水布三件東西。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早年撰寫的《潮州歷代移民史》中曾提到:“至潮人之移殖南洋群島者,為移民史一大事。據統計,同治八年至十一年,汕頭出口共101261人,光緒三十年至民十二年,實際出口共52069人,就中以民六年73000人為最多。蓋其時南洋橡椰有價,墾殖利多,商場暢旺,故州人鹹趨之也。民國二十八年,因抗戰時期,人民及儒屬避地南徙故,實際出口又越62233人。三十三年,州境淪陷,交通梗阻,其經揭陽縣出口者僅20人耳。復員後,出口人數略有缺乏,外移之數,亦大不如前矣。”

潮人移民海外的一些特點

潮州人在新加坡的歷史,比萊佛士到該國開埠要早得多。1819年萊佛士租下新加坡,以裡峇峇利(今皇家山)為總部,那裡原是潮州人所擁有的甘蜜園。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新加坡萊佛士雕塑

據傳,英人萊佛士未抵新以前,新加坡為一漁村,馬來蘇丹住於石叻門,有海陽(今潮安)人十餘名,每受巫人殘殺,乃由暹召集潮僑前來,居住於山仔頂,即今粵海清廟宮地。嗣有庵埠東溪(今仙溪)人王欽及王豐順兩人,首先航海來星,為潮僑領袖,建粵海廟(首建於1926年以前的新加坡華人古廟),創義安郡。”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粵海清廟

另據傳記所載,曾被霹靂王聘為“顧問官”的許武安,1825年生於檳城,其父許栳合(祖籍潮安彩塘宏安人)早年在北馬從事墾殖,成為北馬華僑實業家。1850年前後任霹靂甲必丹的陳亞漢(祖籍潮安庵埠亭下村),其子陳成寶生於怡保,1845年已成為新加坡潮僑領袖。新加坡開埠後不久,被人們尊稱為“佘皇帝”的澄海月浦村青年佘有進南來到該地,這位知書達理的青年受到殖民當局器重,成為法庭陪審員。佘有進還是義安公司的創始人。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佘有進

早期的潮僑移殖安南(今印支三國),是不晚於暹羅、馬來西亞等地的。民間相傳“安南客、先過番”及“過番先去安南”之說恐有事實依據,因安南古代為中國藩屬,關係較為密切,加上中國曆朝更替,遺臣遺民逃難者不少。1820年柴棍(堤岸市前身)僑商已成立七府公所,七府即七幫,其中潮州幫名列第二位。各幫還自立會館,潮州幫設立義安會館。早期潮州幫華僑在堤岸主要從事茶業、米業生意,有的世代相傳至今。相信早期潮僑向海外移殖的路徑,初是先至安南、暹羅,後才至東南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而再播布全世界五大洲。

古代“過番”的潮汕人裡,有些竟是“人才引進”的技術移民!

早期的馬來西亞

潮人移民之所以能夠在海外長期定居下去,融入當地社會,取得驚人成就並對僑居地和祖籍地都作出巨大的貢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潮人移民的和平性質決定的。移民的目的完全為了謀生,別無其他政治目的與動機,也沒有政府資助或政治後盾,完全屬於民間自發行為。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的同時,他們所傳播的只是純粹的技術,完全出於生活、生產和貿易的需要,而且這種傳播是在和平友好、無意識和不自覺中實現的。

資料來源:僑鄉廣記、廣州日報、潮州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