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6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學習論理6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歷史中積累起來的精神成果,是維繫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與經濟,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伴相生。當下,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各領域成果豐碩,與此同時,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也在不斷提升。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核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基礎,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方向,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手段,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堅定文化自信之“本”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因為具備文化自信,唐朝以兼容幷蓄的宏大氣派,接納和吸收多元文化成果,胡舞龜茲曲風靡長安,南亞的佛學、曆法、醫學、語言學、音樂、美術,中亞的音樂、舞蹈,西亞和西方的祆教、景教、建築藝術等從唐帝國開啟的大門一擁而入,最終成就了大唐盛世。魯迅對此也曾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那時我們的祖先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堅強的根據,絕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對於別系文化抱有極寬闊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或輕易唾棄。”

因為缺乏文化自信,明清之際文化遭遇空前嚴酷鉗制,憂思本土文化,文字獄盛行,特務機構林立,“崇正宗、滅異端”,抗拒外來文化,驅逐耶穌會教士,殘破的封建帝國在閉關鎖國中飄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及至今日,民族自卑感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個時期以來,學術界和業界也曾缺乏自信,信奉白人至上、西方至上,對西方文化亦步亦趨,群眾中也不乏崇洋媚外者,“哈美”“哈日”“哈韓”成為消費文化中的普遍現象……歷史用血與火的教訓告訴我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面對幾千年文明發展歷程沉澱的中華文化瑰寶,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繁榮中華文化,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途”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朝代更迭,以遠古圖騰、原始歌舞、諸子學說、詩詞歌賦等形式流傳於世,中華文化“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得以傳承,成為聯繫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使得中華文明迄今為止依然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出現較晚,是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用鮮血和汗水熔鑄而來,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豐富的精神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其繼承和發揚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

現實中,部分文藝工作者還存在態度、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偏差,戲說歷史、強調宮鬥、大膽穿越成為傳統文化的“雷區”;“手撕鬼子”“包子雷”等場景,將抗日戰爭深刻的歷史意義悄然解構,在歷史的傷疤上縱情歡樂。當代題材陷入價值迷失、娛樂過渡、惡俗低俗等怪圈,為迎合受眾不擇手段,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尼克松在他的《不戰而勝》一書中說道,什麼時候中國人不再相信他們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我們就不戰而勝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文化傳播中的亂象、怪相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國內國外、網上網下都有些言論,貶低中華文化,否定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否定或歪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鬥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亂評改革開放,從而亂我心智、毀我自信。而應對這些負能量,增加正能量,就是要正視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加大正面宣傳力度,經常講、反覆講,保護好、理解好、傳承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之“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當下,全民創新創造恰逢其時。信息時代到來,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寬帶技術、移動傳播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以及信息終端的智能化、便攜化,為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提供技術支持和硬件支撐。藉助自媒體平臺,個人創新創造的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資源獲得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凸顯。“當年明月”“天蠶土豆”“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等草根作家由寂寂無聲成為文化名人,《步步驚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如懿傳》《鳳求凰》等網絡文學改編為電視劇,IP價值擴大化……文化領域百花齊放,跨界融合成為常態,盈利模式不斷創新,海外市場逐漸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升級。

“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現實中,四大名著在日本早已被動漫化開發,美國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大片也將中國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然而,四大名著為迎合日本受眾被改得面目全非,《花木蘭》將美國的價值觀念貫穿始終。面對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的選擇性解讀,我們只有堅持中國人講中國故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鬥。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肖華,內蒙古藝術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