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59」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在,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8年3月5日

「學習論理59」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命題,明確要求內蒙古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解決內蒙古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

秉承“發展是硬道理”這一理念,近年來內蒙古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但內蒙古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區情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這就要求內蒙古要在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7年,內蒙古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退出810萬噸煤炭和55萬噸鋼鐵落後產能、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8.6%、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繼續下降、實體經濟成本有效降低。全區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90%,其中煤電鋁一體化率達到70%以上,內蒙古煤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煤炭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工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但是,內蒙古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其根源仍是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發展仍然是解決內蒙古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但發展絕不能停留在老套路上,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改變。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果內蒙古不能瞄準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徹底擺脫過度依賴資源開發驅動、重化工業帶動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所以,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集中體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內蒙古的優勢特色產業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依賴資源開發驅動、重化工業帶動的傳統產業。這種資源消耗型、粗放型的發展路徑導致我區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四多四少”產業結構現狀。要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緊緊圍繞改變這“四多四少”,深入推進“五個結合”,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首先,要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傳統產業是內蒙古過去發展的主要依託和優勢所在,也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不管產業結構怎麼調整,傳統產業只能做強做優,不能做弱做丟。必須要通過創新來促進產業延伸和產業升級,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和傳統企業,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推進產品升級、企業轉型。通過改造升級“老字號”,讓老樹發新芽、長新枝、開新花、結新果,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其次,要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大文章。資源豐富是我區的優勢所在,也是我們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王牌”。當然,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一改往日“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不斷提高產業精深加工度,推進產業鏈向下遊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演進。

第三,要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放眼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多點突破。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依然還是隻是盯在“羊煤土氣”上,無疑就會錯失後發趕超、升級跨越的歷史機遇。要把握這一機遇,必須大力發展非煤產業、非資源性產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大數據、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金融、物流、旅遊、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儘快突破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局,形成具有旺盛活力和持續競爭力的新經濟增長點。

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策略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18年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系統提出了三個“第一”的重要論斷,進一步深化了對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著重突出了發展、創新、人才對新時代中國的重要性、首位性,也是當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點。

發展是第一要務,為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是改變過去長期堅持的“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而是要繼續堅持、長期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對內蒙古而言,就是要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突破,立足比較優勢,植根現有產業基礎,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加法和減法一起做,紮紮實實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為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

人才是第一資源,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內蒙古的人才建設必須實現相應的理念更新和機制變革,以更高的效率和更高質量的產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支撐,努力打造“事業有平臺、發展有空間、成長有環境”的人才沃土。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打造人才的政策環境、發展空間、評價體系、文化認同、人居環境等軟實力上下功夫。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制約人才發展的瓶頸,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努力把人才培養好、留得住、有舞臺、有發展、有歸宿。通過優化人才政策、服務環境,靠政策吸引人才,靠改革激活人才,靠培訓提升人才,靠事業成就人才,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讓更多更好的人才嚮往融入紮根於內蒙古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人才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需要我們用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創新是第一動力,為高質量發展開掘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內蒙古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就不能順利轉換,高質量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創新貢獻率。還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弊端,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創造的活力充分迸發,為高質量發展開掘源頭活水。

發展的路很長,但關鍵處往往就那麼幾步。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是一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也是一個主動作為、乘勢而上的機遇期,唯有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廣聚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出新路,書寫新時代發展的新篇章。

作 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內蒙古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韓麗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