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改革|考生自述:我們這屆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2018高考改革|考生自述:我們這屆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關於新高考,是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有人認為新高考對於即將要進行高考的同學們來說是比較有益的,因為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科目,並且有兩次機會,還有人說,新高考加重了學生們的負擔。。

為了試點推進教育改革,2014年上海、浙江作為試驗區最先進入高中教學新一輪改革。和以往改革的“小手術”不同,這次改革可謂是大刀闊斧,推出了一系列比如“文理不分科”、“語數外三科必考,其餘科目七選三”、“外語和選考兩次,成績兩年有效”、“ 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區別,錄取不分批次,按專業平行投檔”等大動筋骨的措施,改革效果也為眾人所期待。

然而三年後的2017年,改革後的第一屆高三學子完成了高考,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和預想的“為考生提供更多機會”、“提高高校招生自主權”等當初的美好設想不同,現實中月月大長、學校到高校,基本一片怨聲沸騰,北大考試院院長秦春華更是直言“嗅到了另外一絲可能的危險味道”——省招辦一家坐大,大權獨攬。

有網友評價:“這樣的改革,讓人不寒而慄!”

浙江省招辦獨攬大權,北大教授稱“嗅到危險味道”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的解讀,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擴大教育的選擇性”。首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生選擇,是否有利於高校自主權擴大。“因為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學生、學校不斷的選擇中實現的。”這的確是一個相當先進的理念。如果能實現,必將是中學基礎教育和大學招生錄取改革的重大突破和福音。

然而,北大教授一行人在浙江調研的過程中,卻發現改革實際的效果,可能出現當初政策制定者意想不到,乃至和改革初衷完全背道而馳的情況。

比如,高考招生錄取的選擇性涉及兩個方面:大學和學生,二者相輔相成。令人遺憾的是,浙江方案几乎完全排斥了高校在招生錄取過程中的主動選擇作用。招生錄取的主體應當是大學,現在變成了省教育考試院。

從表面上看,方案似乎給了高校一定的選擇權——高校可以根據自身人才選拔和培養需求,預先提出招生錄取的相應科目需求。但實質上,高校在兩年之前提出科目要求之後,就完全喪失了主動選擇學生的任何可能性。它最終見到的仍然是“分”而不是“人”。

坦率地說,按照這一方案,高校招生辦公室可以取消,只需將錄取通知書交給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由其按照專業和考生成績順次填寫錄取名單並寄給考生即可。錄取通知書既不需要大學校長的簽名,也不需要由大學招生辦公室寄送——那樣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省級教育考試機構的職能應當是逐步弱化的,為什麼現在反而要進一步強化呢?這難道不是改革的倒退嗎?

學生選擇權僅為噱頭,實際控制權在學校手裡

學生的選擇權同樣不可能得到完全實現。對學生而言,選擇性體現在,除語、數、外3門高考科目之外,學生可以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7個科目中自由確定3個選考科目。從理論上說,7選3存在35種組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揚長避短,文理交叉,選擇自己最擅長的3門作為選考科目。但這完全是書齋裡的想象,而且只推演了最好的一種結果。

實際上,由於多個利益相關者從各自不同的目的來行動,有可能出現多種複雜甚至是壞的情況。

在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高考志願填報的選擇上,中學(老師)就掌握了相當大的控制權。也就是說,學生的選擇權在很大程度上將被中學(老師)的選擇權所替代,他(她)們可以左右甚至決定學生的選擇。

為了考出最優成績,學校很可能不會允許學生去“自由選擇”,而是代替學生進行選擇,在7個選考科目中整體性地選擇本校師資力量最強(或頂尖學生最擅長)的3個科目,然後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可能產生成績最大化的這3個科目上,對學生進行集中強化訓練,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優勢。同時,在高考填報志願過程中,引導甚至強迫本校學生全部選擇這3個科目——除少數學生外,絕大部分學生也會接受這樣的要求,因為他(她)們在這3科上所接受的訓練更充分,又何樂而不為呢?

文理不分成泡影,分科“集訓”更嚴重

如果大學所要求的科目高度集中,例如工科院校要求物理、化學和生物,文史類院校要求歷史、地理和思想政治——那麼,中學仍舊會將資源投入到這6個傳統科目上。所謂“文理不分科”就成了紙面上的表述,中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會“文理分科”,而且可能分化得更為嚴重。原因很簡單,分工產生效率。資源越是集中到某一學科,專業化訓練程度越強,學生所取得的考試成績就可能越高。

一年三大考,教師和學生不堪重負

2018高考改革|考生自述:我們這屆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所謂的一年兩考其實是一年三考,由原來的一次衝刺,變成了現在的反覆衝刺。十月份衝一次,四月份衝一次,六月份還要衝一次。折騰得所有考生、教師和家長疲憊不堪,奄奄一息。

正常的假期沒有了,正常的休息沒有了,正常的生活沒有了,變成沒日沒夜沒完沒了的應付考試的機器。

為了趕進度,沒有自修課,沒有活動課

鋪天蓋地的模擬考,週考,綜合考,聯考,考得昏天黑地,考得日月無光,考得學生快要吐血!

為了在考試中佔得先機,寒暑假開始提前上課,星期天加班加點,節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著粗氣的老火車,日夜狂奔!

當初的設計者可能會認為,人就像機器一樣按照他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想出的程序亦步亦趨,可是他完全不知道社會的複雜性和人性的複雜性,人性天生是趨利避害的,人性天生是自私的。這種決策者估計不是生活在真空裡,就是外星來客。不知道他們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參加現在的高考。

理化受到嚴重削弱,江浙考生數理水平明顯下降

在目前突出強調公平的社會環境下,特別是高校普遍尚未積累起足夠的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知識和經驗的條件下,頂尖大學將很可能最終按照語、數、外3門高考成績錄取。

由於語、數、外3科在總分中的權重較大,中學勢必會選擇將其作為應試訓練的主要科目,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性理科教育將受到極大削弱。這一現象已經在江蘇省前幾年的高考改革中出現,曾迫使北大、清華等頂尖大學不得不大幅削減在江蘇省的高考招生指標,並相應大幅增加自主招生名額。

事實上,自從江蘇高考改革以來,江蘇籍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的數理水平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下降趨勢,在參加物理、化學等國際奧賽的頂尖學生中,已漸漸難覓江蘇籍學生的身影。自南宋以降,江浙歷來是中國文脈所繫,也是近現代中國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基地,

產生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學界泰斗,江浙籍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如果因為招生考試製度改革而影響到江浙學生對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的興趣,進而削弱其能力,對於中國未來長遠發展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考生自述:我們這屆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我是浙江新高三生,7選3真的就是扯淡,在我們學校這種垃圾地方成績偏差的學生根本沒有自助選擇權,學校為了湊整一個班級會不斷施壓讓學生換科,威脅說什麼走班根本不會有人管這門課,沒辦法安排。”

“我剛參加完新高考,對此頗有感觸。第一,宣揚的減負成了每年數次高考(十月,四月,除此以外加上月考期中考)總的看來15天一大考;第二,對人不公,兩次機會,投機者,有實力卻失誤者,有實力完全發揮者,這三種人成了兩個階級;第三,對於家長 數次考試,數次心理煎熬,作為學生壓力山大已成習慣,而家長三頭兩頭的擔心確……此外,新高考對於喜歡文科的學生佔據很大優勢,語文,英語都是拉分點,更嚴重的是數學偏向簡單化。選考的三門課很明顯史地政更容易取得97,100。在報考大學時有些專業對選考只有稍許限制,若一人只想考個好大學,學史地政的人去報了理化生,可笑可笑。”

“什麼時候能停止這種瞎折騰!讓那些所謂的專家**去吧。弄的誰都不滿意,這教育改革。現在的孩子,沒幾個能吃苦的,有多少會選擇物理。而物理對於大學有多重要還用說麼!都不學物理,大學那些理工科專業都關閉。將來都到社會上刷筆桿。國家建設誰去!在浙江試點已經可以說失敗,還要在全國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