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黃帝都邑」與中華文明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富平縣舉行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明

——西安“黃帝都邑”與中華文明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富平縣舉行

2018年7月10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問道時空》主辦,中建投文旅集團承辦的“西安‘黃帝都邑’與中華文明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省富平縣中華郡成功舉辦,來自海內外思想界、考古界、史學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中省媒體代表共計60餘人參加,地方政府和富閻新區領導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2015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陝西視察工作,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本次研討會以此為主題,國內外研究黃帝文化最高端的各學科專家圍繞黃帝與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等問題做了精彩的發言,提出“楊官寨遺址和“以富平淡村鎮為核心的‘盤龍灣遺址’等石川河流域大遺址即‘黃帝五城’”等觀點,並建議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應重視黃帝在“中國文明因素初步誕生時期”的重大作用和價值。

西安“黃帝都邑”與中華文明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富平縣舉行

本次大會得到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張豈之,中國現代著名考古學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陝西省考古學會前會長石興邦的熱情支持,世界著名哲學家、管理哲學家、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成中英先生等十餘位海內外考古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回顧和總結了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治國智慧,希望能夠“以文化人、以史資政”。

研討會由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單元莊先生致開幕詞。他說:“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國內、國際的嚴峻考驗,重建“價值理想”,重構中華魂魄,成為走向復興和走向國際的中國必然選擇!這需要我們向國際先進的文化文明學習;需要我們堅持十九大精神,創新驅動,探索創建中國新時期價值理想;更需要我們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文明的優良傳統,尋根,尋找民族魂魄之根、文化文明的價值理想之根!而作為中華“人文初祖”的黃帝所代表的“黃帝文化”,有太多的文化文明元素需要我們去發掘去研討去傳承去弘揚。”

會上,由張豈之先生的學生任大援教授宣讀了張豈之先生審定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主題發言,張先生認為:“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敘述,以及後來中國考古學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探討,特別是關於西安楊官寨遺址系首個“黃帝都邑”,其首領即陝北黃陵墓主的發現和討論,都說明黃帝時期揭開了中華文明的序幕。後代子孫認定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認同中華文明從黃帝時代開始,5000多年沒有中斷。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傳基因中產生髮展起來的。”

享有“半坡之父”美譽的石興邦先生由胡義成教授宣讀了題名為《應重視西安“黃帝都邑”》的發言,他首先介紹了楊官寨遺址(以下簡稱“楊址”)及“黃帝鑄鼎地”見證西安5000年古都史,認為涇渭流域的關中地帶既系炎黃文化中心區域,而該遺址北區環壕又以廟底溝時期全國最大的城垣遺存(24.5萬m2)與傳說中黃帝時代的政教中心發生絕大關涉,故歷史文化學者胡義成先生稱之為“黃帝都邑”,認為黃帝時代似已進入早期人類城市文明的歷史階段,並由此認為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同時是黃帝文化中心的西安,其古都史也應有5000年以上等研究,論之有據;同時,建議應重視推動黃帝文化研究的民間力量,將陝西“荊山黃帝鑄鼎地”做為一個考古發現或者專題進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弘揚中華文化,促使文化產業發展。

西安“黃帝都邑”與中華文明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富平縣舉行

接著,世界著名哲學家、管理哲學家、傳播中西方文化最有影響力學者、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成中英先生作了題名為《中華哲學源頭與中華文明探源》的發言;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哲學所原所長鬍義成先生作了題名為《“黃帝都邑”西安楊官寨遺址“少玉”對應的黃帝宗教改革——論史前廟底溝文化發展擴張的根源》的發言;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任大援作了題名為《炎黃時代以及中國古代的價值理想》的發言;原陝西省社科聯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陝西現代經濟與研究院院長馮家臻做了題名為《建設黃帝文化核心區、守護好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發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北大考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天恩作了題名為《楊官寨遺址的再認識》的發言;陝師大教授(博導)、探源專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王暉教授作了題名為《談談黃帝的時代問題》的發言;西安現代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研究員趙永泰教授作了《重新認識五千年文明》的發言;西安朝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資深媒體人王隨學先生做了《祖宗信仰與黃帝文化》的發言。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兼楊址考古主持人、探源工程專家王煒林,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張茂澤,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址考古隊隊長楊利平,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陝西國際商貿學院教授孫立新,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會常務會長、黃帝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宏濤等,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做了黃帝與中華文明傳承的發言。

研討會由成中英先生致閉幕詞後,圓滿結束。(王隨學 張濚)

背景資料:

1、高陵楊官寨遺址的考古發掘,緣於2004年配合西安市涇渭工業園區工程建設項目而開展。地處泛荊山南麓涇河北岸的臺塬地帶,其北區逾24萬m2的環壕遺存,不僅是炎黃文化中心區域的關中地帶,也是全國唯一保留完整的超大型廟底溝文化城址,在距今5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具有鮮明的“都邑”性質,而這一歷史時期正是學界公認的“黃帝文化時期”。是近十餘年來我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先後兩次摘取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掛冠。

2、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介紹: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成立於1991年,至今已有27年。其基本宗旨是:深入研究並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開展有利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公益活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該會歷任會長有:周谷城、蕭克、費孝通、許嘉璐(現任)等。歷任名譽會長有:布赫、顧秀蓮、韓啟德、張思卿、羅豪才、周鐵農、饒宗頤(港)、馬萬祺、黃華、李政道、季羨林、任繼愈等。歷任副會長有程思遠、莊炎林、黑伯理、李寶光、馮徵、杜導正、溫濟澤、劉源、魏巍、戴逸、馮其庸、張豈之、李學勤、湯一介、曲潤海 丁鳳英、石玉珍、劉紅軍等。現任會長為許嘉璐,常務副會長張希清、常文光、張補旺。學術委員會主任張豈之、劉慶柱,常務副主任任大援、王震中。秘書長張希清(兼)。

學會現有團體會員單位近20個,包括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河北、江蘇、上海等省市的炎黃文化研究會(或基金會)。二級分支機構十餘個。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現有連續性綜合性學術性期刊《炎黃文化研究》,已經出版17期。編輯出版有大型叢書和專著如《中華文化通志》(101卷)、《炎黃會典》(8卷)等多部。目前的進行的科研項目有成果主要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基礎數據庫文獻庫”(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尚在持續二、三期工程)、“炎黃文化研究普及書系叢書”等。

從1998年起,由費孝通先生提倡並創立了,“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每兩年一次,在大陸、港澳臺和世界各地舉辦,如今已經舉辦了9屆,今年將舉行第10屆。受到世界各國漢學家及海外華人、僑胞的稱讚。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從2016年起,開始不定期舉辦“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歷史與人文講座”。聘請世界各地優秀學者和漢學家作為主講嘉賓。受到高校學生和社會大眾廣泛好評。

舉辦中華炎黃文化研究系列學術研討會,也是該會日常學術工作,與各地及分支機構合作,目前已經召開了 “炎黃文化與民族精神”、“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炎黃文化與現代文明”、“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和企業文化”、“孫中山與現代文明”、“炎帝文化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發展”、“中國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黃帝祭祀與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包拯誕辰千年研討會”、“炎黃文化與延安精神”、“炎帝與民族復興”、“燧人氏與火文化研討會”、“江河源文化與西部開發”研討會、“費孝通文化思想座談會”等。這些研討會,注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密切結合,對推進中華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網址: http://www.yanhuangwang.org.cn/

3、《問道·時空》介紹

《問道·時空》主辦方為太湖(香山)書院,書院在北京大業傳媒集團倡導支持下,組建於太湖之濱,遊學於黃河故土、大江南北,彙集了像國際著名學者第三代新儒學代表成中英先生,以及西安、北京、江浙、閩粵一批有情懷有造詣的文、史、哲、經、理、法、工、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以“問道—叩問中國與世界的未來”為主旨,自2014年成立以來,舉辦了多次高端學術研討會;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問道》的第一卷,第二卷九月份出版,第三卷(叢書)200多萬字將在明年春節後面世。

與此同時,在《瞭望》西部網、陝西廣電絲綢之路手機臺的支持下,創辦了《問道•時空》,由書院專家主講,先後舉辦了五次專題講座,聽眾從原來的幾十個人到現在將近兩萬人。前五講的主講嘉賓為:單元莊、趙永泰、張寶通、胡義成、呂曉寧。此次的學術研討會,就是圍繞書院胡義成先生前不久在《問道•時空》所做關於黃帝都邑和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楊官寨遺址問題的專題報告,邀請了國內外研究西安“黃帝都邑”問題最高端各學科專家圍繞黃帝與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等問題進行的學術研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