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貿易戰」背後的攛掇者,竟是中國事務的「僞專家」

特朗普“貿易戰”背後的攛掇者,竟是中國事務的“偽專家”

任性納瓦羅的“致命”危險

本刊特約撰稿/蘇潔

本文首發於總第861期《中國新聞週刊》

進入2018年7月,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摩擦步步升級,先後公佈了三批徵收關稅的 “中國製造” 產品,價值分別是340億美元、160億美元和2000億美元。

除了中國之外,歐洲、墨西哥、加拿大等很多美國的傳統盟國也全都在美國的貿易摩擦對象之列。在特朗普接二連三的貿易摩擦動作中,美國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總統助理彼得·納瓦羅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作為特朗普御用的貿易政策顧問,納瓦羅是白宮中知名的“民族主義者”,不僅是鷹派代表,更是反對自由貿易的急先鋒。進入2018年,只要每次出現在電視鏡頭上,納瓦羅喋喋不休的主題就是 “關稅、關稅、關稅!”

在外人眼裡,身材矮小、面容消瘦的納瓦羅是個十足的工作狂。他不分日夜地工作,工作間隙最大的愛好是跑步,辦公室裡常年放著一雙跑鞋。納瓦羅在白宮幾乎沒什麼朋友,關係最近的政治同盟是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後者也是自由貿易的堅定反對者。

人緣不佳的納瓦羅之所以能夠在美國的貿易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離不開一個秘密武器:對特朗普的忠誠和絕對服從。“作為經濟政策研究者,我的職責之一就是為總統的直覺提供分析支持。”在接受美國彭博社採訪時,納瓦羅毫不諱言地表示。

在彭博社看來,納瓦羅和特朗普有不少共同之處,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兩人年齡相仿,都曾是民主黨員,後來轉投共和黨,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的世界觀驚人一致。“納瓦羅經常是人群中的背道而馳者,而且他從不害怕與主流觀點針鋒相對。”美國製造業聯盟的主席史考特·保羅如此評價納瓦羅。

一本書改變命運

1949年,納瓦羅出生於一個美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個薩克斯風演奏者,擁有一個小型樂隊,經常在全國各地演出。父母聚少離多的生活沒能給納瓦羅一個幸福的童年,在他9歲的時候,父母選擇了離婚。離婚後,納瓦羅的母親在佛羅里達的百貨商店找到了一份秘書工作,此後納瓦羅就一直跟隨母親生活。

納瓦羅1972年從位於波士頓的塔夫茨大學畢業後,跟隨為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其外交政策而組建的美國和平隊在泰國工作了三年。之後,納瓦羅便申請進入哈佛肯尼迪學院,攻讀公共政策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繼續學業,並於1986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納瓦羅順利進入學術領域。他先後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聖地亞哥大學教了三年書,在1989年成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商學院的教授,負責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學,任教20多年。如今,納瓦羅是該校的榮譽教授。

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執教不久,年輕的納瓦羅並不甘心只在學術領域發展。1992年,他以民主黨身份第一次嘗試競選聖地亞哥市長。此後,他又四次競選不同職位,均告失敗。在加州的政治圈,納瓦羅的名聲並不好,他的政治立場可以用“多變”二字概括。民主黨、獨立參選人、共和黨,他不斷嘗試改變,似乎一直在尋找能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轉機的身份。然而,勝利女神卻從沒有垂青於他。直到有一天,特朗普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能被特朗普賞識,這要感謝納瓦羅曾與別人合寫的一本書。在20多年的教職生涯中,納瓦羅出版了十幾本書,其中有三本與中國有關,最著名的是出版於2011年的《致命中國》。在書中,納瓦羅不遺餘力地抨擊中國操控貨幣和貿易,指責中國通過 “偽劣產品” 獲取利益,威脅美國對世界經濟的主導權。納瓦羅在書中的著名言論是,“美國企業根本沒法和中國企業競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根本不是在和中國企業競爭,而是和中國政府競爭。” 此書一經出版,在美國社會引發了不小的討論熱潮。 第二年,納瓦羅還導演製作了《致命中國》同名紀錄片,繼續宣揚中國威脅論。

特朗普曾在一次公開採訪中表示,納瓦羅的《致命中國》是他最喜愛的關於中國的書之一。因書結緣,特朗普和納瓦羅開始有了聯繫,但納瓦羅也許不會想到,這本書竟然在日後成了他走出失敗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2016年,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急需找幾個中國問題專家。特朗普女婿賈裡德·庫什納迅速聯繫到納瓦羅,並將他納入特朗普的競選顧問陣營。

成為競選顧問的納瓦羅,抓住一切機會獲取特朗普的信任。2016年,他和另一個競選顧問、如今的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合作發表了特朗普的經濟計劃論文,鼓吹貿易保護主義,遭到美國經濟界的質疑。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表示,納瓦羅對經濟的預測 “建立在不現實的假設基礎上,他們彷彿是來自於另一個星球,對現實一無所知。如果美國採用了特朗普的經濟計劃,那麼結果必將是毀滅性的”。

2016年11月,包括1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370位經濟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向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提出警告,並指出選舉特朗普為美國總統是危險的。公開信發表後不久,納瓦羅立刻做出了回應,他以特朗普競選團隊資深顧問的身份對美國公共廣播電臺表示, “這封信令人難堪,這些經濟學家還是堅持認為那些對美國不利的生意是正確的。” 採訪中,納瓦羅還不忘宣傳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減稅、提高能源產量、通過減少進口和提高出口來降低貿易逆差,這些都可以促進美國經濟發展,提高美國人的工資水平,我想選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經濟學博士學位就可以明白這些。”

2016年底,特朗普從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不久,他提議成立一個全新的機構,名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該機構設立的初衷是為總統的經濟貿易政策和洽談提供諮詢,協調相關部門,振興美國製造業,提高美國人的就業率。納瓦羅獲得了特朗普的信任,並被提名為該機構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納瓦羅曾表示,自己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針對那些與美國貿易中有欺詐、不公行為的國家採取措施。

就這樣,納瓦羅,一個原本籍籍無名的政壇失意者,一夜之間打開了白宮大門,被推上美國政壇的風口浪尖。

高中生的邏輯

雖然獲得了總統特朗普的青睞,頂著特朗普陣營“中國問題專家”光環的納瓦羅,其專業能力卻遭到廣泛質疑。

“納瓦羅既不懂中文,也沒在研究中國上花過多少時間,他甚至連中國都沒怎麼去過。這樣的人之所以能夠成為特朗普政府的中國問題專家,根源之一是他和特朗普相似的價值觀。”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評論員、前半島電視臺外交記者梅麗莎·陳表示,“在納瓦羅眼中,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兩國之間的競爭就是零和博弈,不存在雙贏。”

不僅美國媒體對納瓦羅能否勝任工作的問題上打了問號,對於長期從事中國研究的美國學者而言,這個突然出現在最高政治舞臺上的“中國問題專家”也是個不折不扣的不速之客。曾任中國美國商會會長的麥健陸表示,“納瓦羅從未嘗試和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接觸,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歷史領域。而在任何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學術圈,納瓦羅也是籍籍無名。”

芝加哥大學的中國歷史教授彭慕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對納瓦羅的印象是,他一直逃避和真正對中國問題有研究的人進行交流。”在彭慕蘭看來,納瓦羅的那本《致命中國》對中國的描寫非常片面:“納瓦羅用誇張、不準確,甚至是諷刺漫畫的手法來描寫中國。在真正瞭解中國的人看來,這樣的書毫無可信度。”

彭慕蘭所說的“誇張手法”,在納瓦羅的《致命中國》中比比皆是。其中有一段,納瓦羅聳人聽聞地警告那些買中國商品的美國消費者,“你想尋求華麗的死法嗎,比如爆炸、電擊、著火等?那你有的可選啦,那些質量堪憂的接線板、電風扇、檯燈、過熱的遙控器、會爆炸的手機等,選擇多得很!”

與長期對中國感興趣的專家們不同,納瓦羅承認自己對中國的興趣開始於2005年左右,而原因竟是他商學院學生的失業。納瓦羅表示,在得知很多從商學院畢業的學生陸續失業後,他決定進行研究。研究中發現,中國對美國存在貿易順差,而人民幣價值也被低估,所以認定中國是導致美國人失業的“罪魁禍首”。2006年,納瓦羅發表文章認為,中國對美國的競爭優勢中有41%是來源於貿易的不平等性。

納瓦羅曾在接受《外交政策》的採訪中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他認為自己的立場建立在“連高中生都明白的道理上”。“貿易是建立國與國之間良好關係的基礎。一旦有國家出現欺騙行為,那麼這個關係就變質了。比如說一個國家操控貨幣,那麼這個國家的勝利就是以別國的失敗為代價的。平衡關係被打破了,這是高中生都明白的道理。”

在納瓦羅看來,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美國最大的失誤,因為“中國不按規則出牌”,而美國製造業的衰敗和失業率的上升,自然也與中國有關。納瓦羅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對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稅率“至少43%的關稅”。此外,他還不斷鼓吹提高美國軍費、加強和軍事臺灣的連結等。

針對納瓦羅的政策建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在自己的博客裡進行了抨擊,“納瓦羅的經濟觀點犯了基本的常識性錯誤,一味減少貿易逆差將導致投資下降,利率上升,社會消費能力也將整體下降。連經濟學剛入門的學生都知道,與貿易逆差相伴的是資本的流入。”曼昆同時指出,如果美國繼續加強對中國的貿易壁壘,那麼大量的工廠將會尋求其他成本低的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也就是說,打擊中美貿易完全是本末倒置,根源問題並不能獲得解決。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同樣對納瓦羅的貿易策略保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如果美國人不能購買便宜的進口貨,低收入階層的經濟狀況會更加窘迫,從而社會消費能力會進一步減弱。

即便是“唱衰中國”的美國評論員章家敦(Gordon Chang),也對特朗普政府和納瓦羅的激進態度表示反對。“對中國產品徵收45%的關稅是很不明智的選擇,而退出TPP對美國政府來說簡直是‘自取滅亡’。”章家敦在接受《外交政策》雜誌採訪時表示。

仕途如“坐過山車”

納瓦羅進入白宮後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用《華盛頓時報》的報道形容,“簡直就是在坐過山車”。

2017年6月,納瓦羅走馬上任國家貿易委員會負責人的半年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治》消息披露,納瓦羅在白宮的影響力非常微弱。那個時候,納瓦羅手下只有兩個工作人員,也接觸不到任何核心決策。

不久,又傳來國家貿易委員會要被合併的消息。2017年4月,特朗普宣佈成立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根據白宮發佈的行政令,這一辦公室的任務是維護美國工人和國內製造商的利益,並就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貿易逆差、增強美國製造業和國防工業基礎向總統提供政策建議。由於業務範圍相似,國家貿易委員會被併入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納瓦羅仍擔任主任。

調整後不到半年,2017年9月,白宮權力架構又發生變化,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被劃歸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這樣就意味著,納瓦羅需要向國家經濟委員會的加里·科恩彙報工作。一向主張自由貿易的科恩和納瓦羅的立場截然不同,兩人的關係也並不怎麼融洽,甚至有傳言二人曾在貿易會上發生爭吵。

進入2018年,納瓦羅終於再次迎來了政治生涯的轉機。根據《華盛頓時報》報道,2月12日,特朗普將納瓦羅叫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問他的貿易政策為什麼不夠激進了。特朗普告訴納瓦羅,在2018年,他準備在貿易政策上有些動作,需要納瓦羅的協助。

不久,白宮對外宣佈,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負責人納瓦羅將被任命為總統特朗普的助理。消息公佈後,白宮有官員向媒體透露,這一人事變動是特朗普親自要求的。特朗普本人很欣賞納瓦羅,經常在關鍵會議中詢問為什麼納瓦羅沒有列席。

總統有濫用權力之嫌

納瓦羅重回權力中心,給特朗普政府內的鷹派一劑強心劑,與中國貿易的摩擦也接踵而來。

2018年7月初,特朗普宣佈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收關稅,到7月底,將對另外一批價值16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稅。

而短短几天后,7月10日,特朗普政府又公佈了一份包括服裝、行李箱、化妝品等在內的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清單,威脅將對這批“中國製造”徵收10%的關稅,將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

就在2000億美元的徵稅商品清單的意向公佈後,美國企業界普遍表現出反對之聲。 “美國和中國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只會對兩國的經濟和就業市場造成傷害,到最後沒有人會是贏家。” 中美貿易委員會會長約翰·弗里斯比表示。

在很多美國工商界人士看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打擊了美國企業的投資信心,而美聯儲的會議紀要也表明,一些企業已擱置或減少投資。

“現在中國和歐盟的貿易已經超過中美之間了,而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只會加劇這一趨勢。目前,美國絕大多數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都把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市場,從通用汽車,到好萊塢,到音樂產業、波音飛機,以及那些在華盛頓州的科技公司,它們都將受到打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記者亞當·戴維德森預測。

不僅大企業受到波及,美國不少小企業的生存更是受到貿易摩擦的衝擊。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李·布蘭施泰特表示,在貿易戰中,美國大公司可以把生產轉移到海外,但對於沒有海外生產網絡的小企業而言,生存就困難得多。

美國船舶業就是受到衝擊的典型。全國船舶製造商協會會長湯姆·達姆裡奇表示,該行業有大約1000家制造商,幾乎全是中小型企業,有些零部件只能從中國購買。而貿易戰讓這些小企業的生存舉步維艱。

除了和中國的貿易摩擦外,納瓦羅等人把德國也放上了“黑名單”。2018年7月12日,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採訪時,納瓦羅發表了這樣一番講話,“德國是個大麻煩,不止對歐洲是這樣,對美國也是一樣。而特朗普總統正是那個指出德國這個歐洲皇帝根本沒穿衣服的人。”

以納瓦羅為代表的鷹派和特朗普在貿易上的一意孤行,在共和黨內部也引發了深深的擔憂。近日,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共和黨主席鮑勃·科克提議,應給國會權力來審核總統的貿易決策,防止特朗普濫用權力,肆意提高關稅。科克認為,特朗普有濫用總統權力的嫌疑。

“現在國會對關稅問題上不滿的聲音越來越高漲,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而且對國會的顧慮毫不關心。”眾議院籌款委員會的負責人凱文·布拉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毫無疑問,納瓦羅‘任性’的立場正在毀壞美國和重要貿易合作伙伴中國的關係。而這樣的做法最終對美國不利。不僅是中國,墨西哥、德國等貿易伙伴在漸行漸遠,如果墨西哥無法和美國繼續保持緊密的貿易關係,他們肯定會轉向印度和中國。同樣的,特朗普政府正在和歐盟關係惡化,最終的結果是,德國等歐盟國家必會和中國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的編輯雅各布撰文稱,“諷刺的是,納瓦羅‘制裁’中國的方式,最終可能將有利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