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變化」

據AMMA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度中國文物藝術品總成交額達278.5億元,其中共計上拍20.19萬件標的,平均成交率為43.99%。

隨著各大拍賣行收官,有史以來拍賣最為密集、競爭最為激烈的2018春拍已基本落下帷幕。據AMMA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度中國文物藝術品總成交額達278.5億元,其中共計上拍20.19萬件標的,平均成交率為43.99%。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季春拍減量明顯,體現出拍品徵集的艱難,也凸顯出拍賣行在拍品選擇上的謹慎。從市場反饋來看,買家出價也顯得尤為謹慎。

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變化”

“減量提質”成行業共識

今年的6月可謂“史上最密集”的拍賣季,各家拍行的春拍都在過去的一個月內緊鑼密鼓地展開。從拍場的整體情況來看,各家拍行都選擇了減量策略,但“減量”並不意味著“減質”,不少拍企成交額都在拍品數量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基本與去年春拍持平,甚至有所上揚。

北京保利和匡時國際也在中國書畫板塊的拍品數量上進行了相應的下調,從北京保利的戰績來看,在中國書畫板塊拍品數量下調了50%的情況下,該板塊的總成交額依然高達12.647億元,高出去年春拍總成交額20%左右。同時,匡時國際中國書畫板塊取得了近9.5億元的成交總額,遠高於2017年春拍的7.68億元。

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陽樹英看來,“今年春拍存在著資金收緊、競爭激烈、優秀拍品稀缺等多種因素交疊,成交總額預計應和2017年同期基本持平。減量提質、板塊輪動等現象都能在本季拍賣的過程中得到體現。買家對拍品藝術和市場價值的認知也更加理性。新買家熱情而不盲目,老買家精進而不放棄,這是藝術品這個小眾市場在宏觀環境集體調整下交出的合格答卷”。

估價過高遭遇考驗

受年中企業流動資金不穩定等因素影響,通常情況下春拍的成交額往往比秋拍略低,不少買家對藝術品行業的自律明顯信心不足,更是讓今年春拍“雪上加霜”。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今年以來各行各業鬧“錢荒”,買家資金流動性收緊,股市大幅下挫,對拍賣場買家的投資信心也會存在一定的影響。

“近期有關藝術品市場負面消息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藝術品藏家的投資熱情與拍賣企業的品牌形象。影響較大的是近現代書畫板塊,這可由京城幾家大型拍賣企業近現代書畫夜場與日場今春成交額相比2017年大幅減少而得以看出。”季濤補充道。

十分遺憾的是,本季春拍雖然產生了多件創紀錄的拍品,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重量級拍品遺憾流拍。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環境略顯疲態的形勢之下,不僅拍賣行在選擇拍品時格外謹慎,買家出手也更加謹慎,在雙方都如此謹慎的情形之下,明星拍品的流拍也與估價過高有關。

歐陽樹英認為,個別拍品的流拍,說明買家和市場褪去浮躁日漸成熟。一件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市場表現,首先拍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應毋庸置疑;其次,學術梳理和營銷推廣要充分到位;最後,市場估價合理才能夠確保競價空間。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天價拍品的流拍,或多或少在這幾方面都讓市場存在困惑。

2018年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變化”

新買家拉動市場

處於調整期的藝術品市場不僅是各家拍行策略調整的時期,同時也是新老買家調整交替的階段,而在本季春拍,買家的需求和結構性調整也愈加明顯。可以看到的是,今年春拍不少重點拍品都被新買家收入囊中,比如李可染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以3450萬元成交的朱耷《墨梅圖》。艾軒的《有志者》、龐薰琹的破紀錄作品《文峰塔》在競價過程中都不乏新買家的身影。

其實,在過去的幾年中,新入場的買家大多處於觀望和試水的階段,但今年春拍新買家的出手卻十分踴躍。新買家的大膽出手為藝術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也意味著新藏家從出手中低端的拍品到競拍億元拍品的成長,同時,新面孔的出現也讓長久觀望的藏家群體加入到高價拍品爭奪戰中。歐陽樹英表示,“新買家的入場,是社會代際交替和社會財富增長後,富裕階層資產配置需求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是近幾年來拍賣公司持續進行藝術教育和推廣,承擔社會責任,培育藝術消費市場所得到的回饋。有遠見的拍賣企業不僅重視當下,更會關注未來。投資和教育、引導未來的藏家,早晚會帶來市場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