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夏斌丨如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文:夏斌

國務院參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那麼到底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什麼?風險隱患表現有哪些?怎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些都是我們當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什麼

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是由個別的、分散的、局部的風險,在一定條件的催化下,在某個時點,經過一系列環節的風險傳遞和連鎖反應,最終呈現出全局性、系統性特徵。但是在風險沒有爆發前,不會馬上形成對全社會資產負債表的“縮表”效應,不會對宏觀經濟總量,如GDP、總需求、總投資、就業率等宏觀指標形成巨大的衝擊。然而,危機一旦爆發,後果十分嚴重。

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期,失業率驟升到25%,工業生產總值和農民總收入大幅下降。中國如果處理不好當前的風險隱患,一旦爆發系統性風險,銀行不良資產將直線增加,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會嚴重“縮表”,進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風險隱患表現有哪些

當前風險的隱患具體在哪裡?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和各國危機的教訓,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個角度,從宏觀數據(包括:M2/GDP、全社會槓桿率、增量資本產出率等)動態變化中尋找蛛絲馬跡。從這些數據來看,中國確實存在一定系統性風險隱患,但經濟指標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第二個角度,從最終影響貨幣支付鏈中斷時鏈條上的相關產業、局部數據中尋找線索,順藤摸瓜,從而把握大局。

具體來看,風險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国务院参事夏斌丨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首先是房地產泡沫風險。房地產是否有泡沫?對於這個問題,社會上一直有不同意見,有人說有泡沫,有人說沒有,意見非常不統一。筆者不從大家經常用的指標(如居民房屋擁有率、房屋供給需求指標、房價收入比等)進行分析,這方面眾說紛紜,僅從兩個視角作補充性分析:

一是中國涉及房產、土地的貸款和融資到底有多少?從銀行授信的品種分析,涉及房子貸款的有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官方統計,2016年底,這兩項貸款共有餘額26.7萬億元,佔全部銀行貸款餘額的25%。2016年這兩項貸款新增5.7萬億元,佔全部新增貸款約45%。商業銀行普遍接受的抵(質)押物和擔保品主要是土地、商鋪、廠房、樓房等,機器設備基本派不上用場。因此真正和房價、地價相關的貸款佔比有多少?而且,越是中小銀行,信用放款的比率越低。中小銀行資本實力較弱,因此借款人若沒有抵(質)押物,基本不給貸款。在房地產的資產價值被過度看中的情況下,銀行應建立健全全口徑房地產風險監測機制,將房地產企業貸款、個人按揭貸款、以房地產為抵押的貸款、房地產企業債券,以及其他形式的房地產融資納入監測範圍,定期開展房地產壓力測試,嚴禁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

二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中央對房地產的定位。筆者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方向應以消費品為導向。換言之,應鼓勵為了住而買,買房是為了買房子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為了賣來賺價格差。從以上兩個視角來看的話,中國經濟受房地產市場影響較大。

其次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官方數據顯示,其2016年的規模為27萬億元,風險是可控的。但是近幾年地方債實際上是在猛增。有的是通過明股實債、表外舉債、購買服務等方式,借地方平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產業基金等各種形式舉債,有的是在套銀行貸款。因此地方政府到底欠多少債?國務院不停地對此組織展開調查,而且中央又嚴肅表態,對地方債務要“終身問責”。

第三是產能過剩風險。我國企業的槓桿率在2016年是166%,負債是123.5萬億元,如果按照一年期基準利率4.75%算,每年利息要6萬億元。從宏觀看,僅企業借債付息就已接近全國當年新增GDP(國內生產總值)的6.8萬億元了。因此,企業要維持下去就要不停地借錢。為此,從2016年開始,中央下決心去產能、去庫存,並下達了硬性的指標。

第四是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從企業、地方風險到金融機構風險,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在不良貸款率上,公佈的不良貸款率約為2%,看起來不高,而且大銀行資本充足率在全球銀行中也是高的,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達到150%多。但是,隨著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進程的加快,有些企業會破產,有些非法集資案會暴露,過去銀行表外業務形成的壞賬會增加。因此,從動態角度看,不良貸款還無法測算。

第五是企業債務違約風險。2015年有25家大型企業違約,2016年違約企業數量翻倍,近期又暴露出許多企業違約。企業債務重組需要債權人、股東、地方政府等各方坐下來談。而一旦大量企業破產,不僅會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的資本金損失,機構債權人向市場籌集的錢沒法交代,商業銀行的貸款無法收回,而且會帶來影響社會穩定的一系列問題。

此外,還有不少看不清的風險,有許多也難以統計。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直投、私募等機構,前幾年都在開展大資產管理業務,業務方式有許多不規範,風險較大,現在都在進行整頓。

風險底線應該怎麼守

對於存量風險的防範和化解,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四個原則:

止血原則

對因法規不健全而產生的風險,應儘快完善相關法規並進行整頓,儘快堵住漏洞。邊立規矩邊化解風險,堅決做到存量風險只減不增。比如說,對於P2P網絡借貸,應嚴加整頓。再比如,對於地方債等,應儘快出臺監管規定加以管理。

共擔原則

誰欠債誰還,財政堅決不兜底。1997年我國處理金融風險是很有經驗的。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堅持誰欠錢誰還。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打破道德風險,打破市場上不該有的幻想。

成本原則

針對地方鉅額債務的還本付息壓力,需要降低利息成本,應該怎麼辦?對項目有未來收益的可設法債轉股,或者債券置換,把長期債券變成短期債券。

時間原則

儘管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穩中趨緩,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是大國經濟體中絕對的高增長。例如美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增長率高的也都不到3%。中國經濟如果能夠持續保持6%的增長,就意味著國家財政、企業有收入。因此從全局看,只要把新的債務成本壓在一定的低水平,從長期看,存量風險是可以慢慢化解的。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防範增量風險?我認為當前的金融風險不僅僅是金融圈的事,而是整個經濟的事。為此,我們需要:

第一,把廣義貨幣(M2)增速降下來,降到個位數。經濟增速過去是兩位數,現在已經降到了6%左右的水平,因此不能再靠兩位數的貨幣投放來維持經濟增長了。當然,在實際操作上,不僅要降M2,還要降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第二,儘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包括租房政策、首付政策、利率政策、稅收政策、土地供應政策、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等等。長期以來,在“土地財政”中,地方政府拿了收益大頭,農民拿了小頭,現在在“三塊地”改革中,應慢慢改過來,有些土地收益應迴歸農民,讓農民富起來。

第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當前應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如果幾個部門的監管政策同時出臺,其效應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大於二。因此,應注意監管協調,不要因為政策措施過度或配合不當而引發不應該產生的突發事件。

第四,真正加快改革與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很多風險是經濟結構失衡和資源錯配的外在表現,要改善經濟結構失衡就必須優化經濟結構。而要優化經濟結構,唯有依靠改革創新。

文章刊於《中國城鄉金融報》7月13日A7版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彥赤 李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