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從貧窮村到明星村

□趙閃

從縣城出發,沿澠張快速通道行3公里,再順鄉村硬化道路往北而上,就到了張村鎮漏泉村。在村頭放眼望去,佈局整齊的民居、寬敞乾淨的村道、設計精美的文化牆、碧波似海的丹參田,花草嬌豔,綠樹成蔭。

“前兩年我們村窮得狠,看不到一點朝氣。現在村裡新修了房子,硬化了道路,又種花種樹,還有外地的考察團來我們這裡學習,漏泉村真的不一樣了。”說起村裡的變化,該村老黨員趙京五對筆者豎起了大拇指,“村裡還建起了合作社,發展了扶貧產業,杯子端上就能在家門口務工,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真的是‘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生活越來越好了。”

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從窮村到明星村,漏泉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近年來,該村積極走訪調研,探索了以村集體經濟為依託的發展模式,僅僅2年時間,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漏泉村凝聚了一支敢想敢幹村級班子,發展了一片中藥材種植產業,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帶領了全村貧困群眾努力實現脫貧,成為了全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亮點。

凝聚一支隊伍

漏泉村位於張村鎮政府東2公里處,距縣城10公里,土地平整,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長期以來,群眾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但苦於發展無“方”,守著好條件過著窮日子,是一個典型傳統的農業村、省級貧困村。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縣公安局派駐工作隊及第一書記進駐該村,查找漏泉貧困落後的原因,發現該村黨組織建設乏力,引領作用不強,沒有村集體經濟,沒有能帶動群眾發展的主導產業是根本。因此,加強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成了發展的第一“突破口”。

“正是因為吃了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苦,我們才下決心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下工夫。”該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段素雷堅定地說。正是在這樣的決心支撐下,村裡提出了“抓黨建促脫貧,提振興強根本”的發展思路,從抓作風“開刀”,向不作為“亮劍”,在上級黨委的支持下,硬起手腕解決村幹部“幹”與“不幹”的問題。

為了早日把隊伍凝聚起來,在駐村工作隊隊長段素雷、鎮包村幹部趙智華和駐村第一書記李曉文的推動下,秉承“抓班子,帶隊伍”的工作理念,將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叫響“支部走在前,黨員幹在前,人人勇爭先”的戰鬥號角,大力實施“222”漏泉村黨建引領工程,以“黨員活動日”為切入口,以黨員積分管理為依託,開展“幫扶帶富”活動,對有幫扶帶富能力的黨員幹部,採取“1+N”方式與全村貧困戶結對幫扶,逐步在“幹”與“不幹”中解決了隊伍建設的問題。

一年多來,先後有9名黨員(幹部)分別獲得市、縣、鎮榮譽稱號,受到表彰獎勵。在今年的基層換屆選舉中,3名在脫貧攻堅一線成績顯著的優秀分子被選拔進村兩委班子,其中2人分別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有4名優秀群眾向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逐步形成了一支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的黨員幹部隊伍。

“是是非非少了,發展勁頭足了”,村裡的老黨員忍不住感嘆。如今,“幹部帶頭幹,致富看得見”,已在漏泉村傳開。

發展一片產業

“建強基層黨組織只是陣地建設的第一步,如何能帶動貧困群眾脫貧,成為大家生產生活的‘主心骨’,成為我們下步來思考的問題。”駐村第一書記李曉文這樣說。

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經多方考察,漏泉村選定在丹參產業上的“做文章”,依託綠源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45萬元,一期流轉33戶群眾的土地,於2017年7至8月高質量培育優質丹參種苗153畝,實現育苗收入60萬元,收穫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當年冬天,該村緊緊抓住張村鎮大力發展丹參種植的大好機遇,依託鎮財政全額投資的20萬元建成了村集體經濟項目“百畝丹參種植示範片”,流轉農戶土地種植丹參249畝,帶動農戶種植849畝(其中貧困戶種植218畝),使全村丹參種植面積達到1198畝。該村還種植紅花90餘畝。綠源農民專業合作社安排包括貧困群眾在內的2800餘人次田間務工,累計發放工資15萬餘元,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明天種羊都回來,我得趕到鎮上把錢匯過去。”高高的個子,臉上淌滿了汗珠子,筆者見到駐村工作隊隊長段素雷時,他扛著除草劑剛從村裡的羊圈裡回來,一口水沒來得及喝,就急忙趕著外出辦事去了。

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原來,該村採取村集體養殖、大戶進場養殖等多種形式,盤活了佔地40餘畝、棄用近3年的村養殖場,讓“沉睡”的集體資產“活”起來。目前,村養殖場已引進招商加工企業1家、養殖大戶1戶(養牛30餘頭),村集體還將發展2000只優質種羊,前期200只種羊已經進圈。

“我們現在村裡丹參育苗基地發展起來了,老百姓慢慢嚐到發展集體經濟的‘甜頭’。現在,湖羊養殖場馬上已經辦起來了,這無疑更為村裡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楊三民頭頭是道地說起這兩年村裡發生的事。

帶富一方百姓

“以前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由於缺技術,外出務工也掙不到錢,心裡十分痛苦。去年,我被鎮裡確定到公益性崗位工作,妻子又到村裡的鞋廠務工,收入不斷增加。”已退出的貧困戶行列的楊龍周面帶微笑這樣介紹自己的經歷。現在,他種了7畝丹參,加上又能在村裡長期地務工幹活,不再為自己的生活犯愁苦惱了。

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在丹參產業基地取得成功後,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越發高漲,群眾紛紛以土地入股、自籌資金的方式參與合作社進行中藥材種植,積極主動流轉土地支持合作社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全村丹參種植總面積已達1313餘畝,在產業轉型發展佔全村3450畝耕地的44.9%,可帶動群眾實現畝均收入5000元以上,基本形成了農戶有收入、村集體有收益、合作社有效益的良好局面。今年,該村將新育丹參苗130畝,同時緊抓“短、平、快”好項目,進一步提升村集體經濟總量;村集體投資100餘萬元的丹參(中藥材)烘乾儲藏及深加工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10月將如期建成投產。

於此同時,該村於2017年7月引進建成了扶貧車間漏泉村鞋業加工廠,一期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其中標準化廠房210平方米,平車60臺,自動化電腦花樣機20臺,吸納60多名婦女勞動力進廠務工,日產鞋幫5000雙,年產值500萬元。這些婦女勞動力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基本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的目標,群眾對小康創新更增添了信心。

三門峽市的澠池縣漏泉村是如何從貧窮村變成明星村的?

“按照基地現有的利益測算結果,到2020年丹參種植基地就可實現每畝年約萬元的純收益。另外,搞種羊養殖這一項也能增加收入,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屆時,村級集體就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村級各項事務發展都有了物質保障。”駐村工作隊隊長段素雷信心十足地說,同步全面小康只是漏泉村發展的初級目標,我們還要打造全縣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示範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