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數吳文化在三國文化中的價值

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是魏、蜀、吳三國共同創造的歷史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各國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所作的重點和貢獻也會有所差別,但不會有大小優劣之分,因為正是這種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化,才構成了三國文化的多姿多彩。從這一普遍意義上來看,吳文化是三國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之一,也是三國文化的三大活水源頭之一。

作為一種植根於江東的區域性文化,吳文化又有著獨有的歷史特性和濃郁的地方風格,這恰恰正是三國文化的特色和亮點之所在。

悉數吳文化在三國文化中的價值

三國文化最早的源頭之一

一般認為,在中國古代史上,三國時代是從公元220年,即魏文帝曹巫即位的黃初元年算起的。這一觀點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曹魏在這一年正式開國,東漢朝廷名與實俱忘,曹、劉、孫三家角抵之勢開始演變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但這一觀有著較大的不周全性。因為,在這一年,孫、劉二家都還沒有正式稱帝立國,如按這一觀點所依據的判斷標準來看,嚴格意義上的三國時代應從公元229年,即孫權正式稱帝算起,因為,直到這時,正式意義上的三國才得以確立。換句話說,吳雖立國較晚,但正式將歷史帶進三國時代的卻正是吳。

吳雖立國最晚,但自孫氏割據江東算起,則其政權最早建立,歷時也最久。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三國曆史既是從吳開始的,又是從吳結束的。從這一角度推而言之,也可以說三國文化是從吳開始的,吳文化是三國文化的最初源頭之一,是三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最典型的代表。

三國英雄文化的主要載體

孫權“性度弘明,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建都武昌時,曾召引大江南北不少文士武傑萃集於此。孫權本人喜好讀書,在興建武昌宮的同時,還不忘在西山修建讀書堂,大興讀書著書之風。同時,孫權還經常勸諭屬下多讀書,呂蒙就是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典型。此外,太子孫登也謙讓好學,禮賢下士,獲有“東宮多士”的美稱。正因如此,在三國時代,孫吳統領軍隊的將帥,不僅多為頗有學養的儒將,而且最為年輕,並且形成了人才梯隊,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又陸遜,而反觀曹魏、蜀漢,則找不到這種氣象,因此,在三國英雄文化中,吳文化中的英雄文化是最為持久、最為精彩、最為恢宏的。

三國軍事文化的主要代表

三國曆史上最具歷史意義和傳奇色彩的戰役,一共有三次,而東吳唱主角的就有二次:一是赤壁之戰,二是夷陵之戰。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南征荊州。荊州刺史劉琮不戰而降。曹操率大軍進逼江東。孫權在周瑜、魯肅等將領的支持下,聯合劉備共同抗曹。赤壁鏖戰,周瑜一把大火,燒得曹操潰不成軍,狼狽北還,不僅創下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為自己贏得生前身後名,而且使得曹操的勢力再也無力南下,染指江東,就此初步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六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報荊州之仇,親自率軍東征,攻破巫縣、秭歸等地。孫權大膽啟用青年將領,命鎮軍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抵禦蜀軍。兩軍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相持。至第二年閏五月,陸遜乘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大獲全勝,劉備退守白帝城,被迫放棄荊州,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三國水文化和海洋文化之先驅

孫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於魏、蜀,並數次以舟師挫敗前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船隻不僅體積大、數量多,而且種類豐富,規格齊全,有艨艟、鬥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舟扁)、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據史書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

立足江南的吳文化,不僅是一種水文化, 還是一種海洋文化。吳國 “以舟揖為輿馬 ,以巨海為夷庚” , 十分重視航海事業,實行海上發展政策,積極拓展海外交流。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 , 而且遊弋於遼闊海域。公元 230年,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達到夷州 (即臺灣島 )。此外, 孫吳在重視嶺南開發的同時, 還積極向南航行,直達南洋,先是與扶南(今柬埔寨)、林邑 (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 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 ,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另外,三國時期全國共有四大青銅冶鑄中心,而東吳就佔了二個:一是鄂州、一是會稽,而且在鑄造工藝,尤其是銅鏡鑄造工藝上,要高出北方的洛陽和徐州許多,諸多別具一格的銅鏡都是在東吳地區首先製造的。

青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產品,而當時的青瓷製作主要集中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中尤以會稽最盛,產品的質量也最高。現出土的三國青瓷器,幾乎全都出自吳地,精品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