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第四》05:縱使顛沛流離,我亦不改初衷

《論語.里仁第四》05:縱使顛沛流離,我亦不改初衷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試譯:

先生說:“富與貴,是人們都想要得到的,假使有幸得到,但不是通過正當的途徑得到的,就不應該保留;貧與賤,是人們都不想得到的,如果不幸得到,但沒法通過正當的途徑離開,就應該安然處之。如果離開了仁,一個人怎麼配得上稱為君子?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什麼情況,一個君子都不會違背仁的要求,即使他正處在倉促慌亂之中,即使他正經歷著顛沛貧困的痛苦!

敬亭山言:

決絕的態度,一往無前的氣勢,孔子在這一章裡展露無遺,每當讀到這章,都不由得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孟子的浩然之氣,沒準也是由此而生吧!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人生最大的痛苦,難道會是那些人人能夠想像得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佛家所謂的“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所謂的“生老病死”這些凡是動物都會感到的痛苦,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最大的痛苦吧!

對真正的儒者而言,不清楚何為“仁”;對真正信佛的人而言,不明白何為“佛”;對真正有獨立人格的人而言,不確信何為“我”----這些,才是比那些所謂的“痛苦”更加地令人難以承受吧!

所以孔子在求仁得仁的道路上一往無前,顏淵在貧民窟中怡然自得,莊子鼓盆而歌,魯連蹈海而死,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他們都發現了自己來到這天地之間真正的價值!

舍此而外,人生何所附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