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每當一部歐美大片進入中國影院,並取得豐厚成果的時候。作為中國觀眾,在欣賞一部好影片而倍感興奮之餘,也為中國出品的大量平庸之作品而感到失望。不知那些編劇、演員、導演的打造的影視作品,會不會感到愧疚。

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藝術類考生最多的國家。每年走出校園的影視類人才,如果按數字來計算的確屬於世界之最,但中國目前能有演技的演員、有內涵劇本確越來越少。看演技不如看臉,寫劇本不如照抄的時代,讓中國部分電影人的作品越來越“雷人”,越來越無聊。

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華語經典電影《英雄》

導演荒

從電影界權威媒體報道,中國進入億元俱樂部的導演共68人,近68%來自“60後”,“70後”導演20人,“80後”2人。一邊是票房數字飆升,一邊是電影項目操盤手感嘆人才不足。一位長期研究好萊塢電影的業內人士認為,其實在中國能拍電影和在拍電影的人不少,真正缺的是能賺錢、能拍類型片的“工匠”,這也正是投資人想要的那種人才。

多數影視公司都是看一兩部片子的輸贏,而不願意花時間和資金在培養新人上。數據顯示,2013年票房過2000萬元的約60部電影中,數量最多的是愛情片,其次是喜劇片。遺憾的是,目前市場上也只有這兩種類型片,國產電影在豐富度上存在很大問題。

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電影大師:卓別林

演員荒

有人說中國的影視已經到了只看臉蛋,不看演技的時代了。眾多格格不入的所謂明星,除了秀青春、臉蛋、魔力就沒有什麼了。在銀幕中那數字般語言、僵化的表情,給人總是“木偶型”數字合成的人物形象。中國想做演員的有許許多多,但真正算得上演員的確越來越少了。

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華語經典電影《紅高粱》

2015年8月,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在北京舉行,此次節目展由往年的3天減少為2天,參展節目4萬餘部,參展商數量銳減,到場的明星也寥寥無幾,節目展遇冷,成交量陷入低谷。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整個電視劇行業前景堪憂。

《北平無戰事》製片人侯鴻亮表示,電視劇行業到了危險的階段,成交量越來越低,精品劇也越來越少,觀眾不斷流失。下半年電視劇業會再度遭遇“演員荒”,下半年很多戲開不了機,因為找不到演員,很多明星都奔綜藝去了。

劇本荒

近幾年,戲劇界劇本數量少、質量參差不齊、編劇隊伍青黃不接,中國戲劇界多年來飽受好劇本缺乏的困擾,其實較之於“劇本荒”。當今戲劇舞臺上的“演員荒”現象似乎更加突出。據說前年北京人藝公開招聘話劇演員竟無一人被錄取,而每年全國有多少名錶演學生畢業呢?

電影難看:導演、編劇、演員缺乏工匠精神,難出良心之作

電影經典《臥虎藏龍》

全國招生專業網上顯示:大陸約有120所高校開辦(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本科。如果按照平均每個年級30名學生的數字計算,大概每年會有4000名左右的畢業生。這麼多表演本科畢業生中又有多少能達到演員要求、順利從事舞臺表演藝術呢?據我瞭解的情況,這個比例非常之小。

另外,放在整個戲曲製作流程中看,一度創作投入的精力、時間還算多的,畢竟,劇本立項需要經過層層論證、研討、修改,被“點將”的編劇對相關題材也有一定的熟悉度和材料架構能力。相較而言,二度創作上的“慌”更為常見。一些導演、音樂、舞美甚至連最基本的採風、與編劇交流都免去了,快速成型,快速上臺,許多作品的相似度令人瞠目。

至於一些老牌戲劇專業院校,他們在表演教學上有傳統、硬件條件好、師資生源也都有優勢,但也由於體制、利益、傳統等因素的限制,在教學理念和內容等方面缺少突破和缺乏多樣化。

隨著戲劇藝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迷上了舞臺劇,其中很多人有演員理想、有別於為了文憑走捷徑學表演、或者為了當明星報表演的學生。如果各地大城市能陸續有一批這樣的組織,那麼不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演員數量和質量問題,還可以從根本上推動戲劇藝術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