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缺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很難成功

新零售缺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很難成功

在2016年,很多互聯網電商屆的大佬們都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而上下半場的分水嶺就在2016年。同時,2016年也可以被看作是新舊電商的分水嶺。造成這兩大分水嶺的深層次原因都是同一個——人口紅利的消失

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經歷了一個空前的人口紅利期。不論是早期的PC用戶增加,還是近幾年才開始的移動互聯網浪潮,新的用戶總是不斷湧入,用戶量幾年內翻了幾倍。因為不斷有新的用戶,所以互聯網/電商企業即使運營得粗糙一點,成本高一點,燒錢多一點都沒關係,因為只要用戶不斷增加,業務就總能水漲船高,屢試不爽。而且互聯網和電商的概念大行其道,很多本身不具備優秀運營能力的初創企業都拿到了融資,讓市場呈現出一篇虛假繁榮的景象。

新零售缺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很難成功

但是這種虛假繁榮不會持久。2015年開始,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增長趨勢就明顯放緩了(從上圖智能手機出貨量的數據就可以看出這個趨勢)。因為人口紅利的枯竭,原來那套粗放的玩法再也玩不轉了,業內普遍感受到用戶越來越難獲取,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一些熱搜詞的點擊成本居然高達上百塊錢,在一些領域,線上流量成本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線下引流成本。

面對流量紅利枯竭,可以想到兩條出路。第一條出路,開拓海外市場。在仍然存在人口紅利的國家繼續獲取新用戶,但國際化的難度顯而易見。第二條出路,選擇精耕細作,把現有的用戶服務得更好。通過為每個用戶提供更高價值,而繼續實現業務增量。顯而易見,這將是大多數中國互聯網/電商企業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

那麼如何才能把現有用戶服務得更好呢?我們認為,應該更多去迴歸商務的本質。

電子商務是應用電子的工具實現商務的目的。在互聯網上半場,中國電商業似乎本末倒置,把依靠電子的工具引流放到了第一位。很多能提供海量流量的互聯網企業和電商平臺順勢而起,唱了主角。而實體企業則像配角一樣入駐各大平臺。這些實體企業把精力放在用互聯網做營銷、獲取流量上,而其他業務模塊依然是傳統的,換湯不換藥。

但是,到了互聯網下半場,互聯網引流的成本已經如此之高,實體企業將不得不考慮如何進一步加速。我們認為,實現加速的重點應該在商務的本質,不僅要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在產業鏈末端的營銷引流上,還應該把互聯網技術下沉,應用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最終實現實體企業自身的加速和升級。

因此,在互聯網下半場,實體企業將奪回主場,實現絕地反擊。

新零售缺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很難成功

於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實體企業應該如何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產業的各個環節呢?這就引出新電商的概念了,我們認為:

新電商 = 心聚粉(價值觀匯聚粉絲)+ 新零售(數字化全場景營銷)

下面進一步解讀這個新電商的概念。上文提到,新電商的主角是實體企業,但並不是所有實體企業都能掌握新電商能力。掌握新電商能力的重要標誌,是企業演化出了人格特質,並依靠這種人格特質和粉絲群達成心靈上的契合。這種人格特質也會融入到產品中,構建起企業、產品、粉絲三者之間的深度鏈接。而這一切,包括人格特質的傳播、粉絲的觸達、線上線下多場景下的粉絲互動和產品銷售,都要依靠新型的互聯網技術來實現。

(01)心聚粉

傳統電商有一套基於平臺的流量思維,認為守住中心化流量入口,再打折促銷,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互聯網下半場已經沒有流量紅利,這套玩法已經很難玩轉,新玩家幾乎沒有入局的機會。

心聚粉的背景是消費升級。在消費升級的年代,傳統電商所依仗的低成本、低價格、高效率,已經和當今社會發展背道而馳。人們越來越有錢有閒,已經不滿足於基本的物質需求,開始追求更高的品質,以及精神層面的體驗(即“物質的精神化”,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

在這種背景下,新電商的流量入口不再是低價,而是人格,即“心”。心是連接企業、產品和用戶的精神力量。新電商企業將十分擅長打造自身鮮活的人格特質,用這種人格特質吸引粉絲、連接粉絲,並把這種人格特質體現在產品的加工製作上。這種連接穩固而持久,確保商家和粉絲有持續的互動和銷售。

舉個例子,白酒企業酣客公社的“心”是敦厚靠譜,這是公社與粉絲共同信仰的處事原則,它把酣客人的心緊緊聯絡在一起。這種敦厚靠譜的精神也體現在酣客酒的純糧釀造不勾兌上,體現在酣客周邊產品的樸實無華、結實耐用上。它連接了商家、顧客和產品,於是才能有深粉和鐵粉。

新零售缺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很難成功

(02)新零售

傳統電商是中心化的,所有人都去天貓、淘寶或者京東上買東西。然而,電商平臺的增長速度放緩,馬雲也提出純電商的時代已經過去,新零售的時代即將到來。新零售強調線上、線下、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它弱化了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界限,也弱化了線上與線下的界限。它強調應用新型的電子化工具,實現多種營銷和銷售場景的深度融合。

新零售是新電商的實踐方式,新電商借助新零售的方式,弱化了線上與線下的區隔,在各種場景下觸達用戶、洞察用戶,並服務用戶。所以,如果說傳統電商是所有顧客都去平臺上找商家,那麼新電商就是商家去各種場景觸達用戶。

觸達用戶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內容、商品展示、訂單支付,以及物流發貨。

新電商的主體很可能是小體量的、有人格特質的、擁有獨立電商能力的實體企業。這樣的企業懂得依靠自身的人格來聚粉,而人格的載體是內容。他們可以在微信、微博、視頻、直播、線上閱讀、線下物料等多種新媒體場景和你“偶遇”,傳播自身的價值觀(企業不必親自撰寫傳播素材,可以藉助網紅和達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做傳播),並與潛在顧客維繫情感連接。

他們也可以在門店、網店、微店等多種場所展示商品、完成銷售。這種銷售不再是一個商家對幾萬顧客的舞臺型銷售;而是商家站在每一個顧客身邊的個性化銷售。

而且,銷售和支付可以是分隔開的。比如良品鋪子在2016年雙十一搞了一個“雲貨架”的玩法,顧客可以在逛實體店的時候掃碼關注商品,並在幾天後線上支付訂單,而快遞員11分鐘之後就拿著包裹上門了。

以上這一切都有大數據和雲計算做支撐,使得所有的訂單可以統一彙總,所有的消費行為可以被追溯,所有的用戶偏好都可以得到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