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爲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在濟南生活的久了

難免會產生一個疑問

“濟南,為什麼要叫濟南?”

為何不叫濟東、濟西、濟北?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現有7個區、3個縣

這些區縣的名字的由來

可能就連老濟南人也搞不清楚

山東各個區縣名字的由來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ji

nan

因在古濟水之南,所以得名“濟南”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歷城:

又名齊魯首邑,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而得名“歷城區”

歷下:

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歷史上還曾有“歷下之城”之稱,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市中:

因位於市區中心而得名“市中區”

槐蔭:

解放後,因為有南大槐樹南街、北街、中大槐樹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所以得名“槐蔭區”

天橋:

因轄區內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

長清:

長清因境內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

商河:

西漢時期黃河下游經常出現水患,受其害,當地百姓民不聊生。許商來此治水,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許商,就將這條引水入海的河叫商河,從此,縣隨河名,一直叫到今天

濟陽: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章丘:

由於境內有座章丘山(現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平陰: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

qing

dao

租界時期稱為“膠澳”民間俗稱“大青府”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市南:

位於青島市市區南端,故名市南區

市北:

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部而得名

嶗山:

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黃島:

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李滄: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併後設置

城陽:

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即墨:

這個名字早在春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或許更早)即墨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的古義是邊的意思,也就是說即墨這地名就是墨水河邊的意思

膠州:

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萊西:

名稱來自於“萊陽之西”的意思

平度:

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

zi

bo

對淄川和博山的合稱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淄川:

淄川區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

張店: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衝,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

臨淄: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周村: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

博山:

博山是從週末年流傳孝婦顏文姜的故事開始,博山城後稱顏神、顏神店和顏神鎮。1734年建縣,屬青州府。1955年設立博山區

桓臺: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臺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而名

高青: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併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

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因為有很多棗樹,所以得名棗莊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市中:

因臨近市中所以得名

薛城:

薛城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期,田文治薛期間大規模築城,得名薛城

嶧城:

嶧城為舊嶧縣治所,自夏朝之後的4000多年裡,一直為州縣治所。1962年,建立嶧城區

臺兒莊:

臺姓立村,故稱臺家莊,而後演變成臺莊、臺兒莊。1962年6月建區,始稱臺兒莊區

山亭:

因區政府駐地位於山城街道辦事處的雙山北麓而得名

滕州:

滕,取泉水騰湧之意。秦置滕縣,1988年改名滕州市

dong

ying

秦始皇東征時東大營的所在地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東營:

因為境內的東營村所得名

河口:

因地處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廣饒:

得名於“海濱廣斥,饒有魚鹽”

利津:

因境內有“永利”“東津”兩地得名

墾利:

墾利縣境原屬利津縣,因曾稱‘墾區’和‘利津窪’而得名

yan

tai

朱元璋在此建的“狼煙墩臺”被當地人稱為“煙臺”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長島:

長島縣以長山島而名。而長山島又以長山而名

蓬萊:

地名蓬萊來源於仙山蓬萊,漢武帝在海邊築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萊聊以自慰,從此便有了蓬萊這一地名

棲霞:

棲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東昇,照耀城頭,霞光萬道”而得名

海陽:

清雍正十二年,批准裁大嵩衛設海陽縣,縣城建於今鳳城。又因縣地處黃海之北,故名“海陽”

招遠:

金天會九年,因金代戰亂民眾多流亡,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鄉安心農耕,遂取名“招遠縣”

萊陽:

萊陽市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

芝罘:

因芝罘島而得名,芝”即靈芝。芝罘島的形狀,恰似一株巨大的靈芝因此稱之為“芝罘島”

福山: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

萊山:

相傳此地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萊山區

牟平:

“牟平”以在“牟山之陽,其地坦夷”得名。

龍口: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而黃縣有龍口鎮,因而得名

萊州:

因古萊州府駐地而得名,舊稱掖縣。1988年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

wei

fang

因濰縣與坊子區而得名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寒亭:

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壽光:

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

濰城: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後,設立濰城區

臨朐:

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奎文:

因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坊子:

清末,土堆旁開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青州: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據《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昌樂:

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諸城:

因為境內有諸多古時縣城而得名

高密:

因境內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

安丘:

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

昌邑: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

ji

ning

因地勢較高可免水在能保平安,故稱濟寧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曲阜:

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任城:

周朝時期,此處被封為任國。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這是“任城”稱號的最早由來

微山:

微山縣以微山湖得名

梁山:

梁山縣以粱山得名

兗州:

古九州之一,有“九州通衢,齊魯之咽喉”之美譽

鄒城:

古代為鄒國國都,所以現命名為鄒城

魚臺:

公元前718年春,魯隱公曾到棠邑治所武棠亭觀魚

金鄉:

西漢時,因鑿墓時挖出金子而定名為金鄉縣

嘉祥:

因是麒麟發祥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汶上:

取”汶水在上(北)”之意,取名汶上縣,沿用至今

泗水:

名稱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發源於泗水縣泉林鎮東陪尾山麓,以趵突、洗缽、響水、紅石泉四源併發匯流成河而得名

tai

an

因地處泰山腳下而得名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泰山:

因地處泰山腳下而得名為泰山區

岱嶽:

岱嶽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

寧陽: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新泰:

三國鼎立,新泰在魏境。魏沿置東平陽縣,仍屬兗州泰山郡。晉朝代魏後,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陽為新泰縣

肥城:

西周時肥族人散居於此,古稱肥子國,肥城因此而得名

東平:

《尚書·禹貢》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wei

hai

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名威震海疆之意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文登:

文登之名源於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

榮成:

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

乳山:

因境內大乳山而得名

環翠:

環翠區因境內明代古蹟環翠樓而得名

ri

zhao

日照以日出處光先照而得名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五蓮:

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五蓮山而得名

東港:

取自李鵬的題詞“日照東岸巨港出”

嵐山:

因坐落嵐山南麓而得名

莒縣:

取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

lai

wu

古時候從天上掉落一塊據說來自於“無”的石頭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萊城:

萊蕪之稱始於漢,漢高祖劉邦時( 公元前206年)設置萊蕪縣,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縣級市

鋼城:

得名於境內萊鋼

lin

yi

以臨近沂河得名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蒙陰:

西漢初設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郯城:

郯城,因郯國都邑古城而得名

臨沭: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因轄區地跨沭河,故以瀕臨沭河而得名。

莒南:

1941年1月,析原莒縣南部地域成縣,故名莒南縣。

沂水: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沂河流經境內而得名

沂南:

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

河東:

因位於沂河東岸故稱河東區

羅莊: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羅姓人在此定居成村 ,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為羅泉莊,後更為羅家莊,今簡稱羅莊

蘭山:

因現境域歷史上屬蘭山縣而得名

平邑:

傳說是春秋時期季平(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蘭陵:

因歷史上的蘭陵鎮位於此地故名蘭陵

費縣:

因地處原費國所在地而得名

de

zhou

黃河故道流經德州及陵縣稱之為“德水”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武城:

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為防禦強齊入侵,遂修築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

禹城:

唐朝天寶元年設禹城縣,意在紀念大禹曾在此率眾治水。

德城:

1912年,德州改為德縣,屬山東省濟西道。1950年5月裁德州市歸併德縣,屬德州專署。1951年3月,復置德州市

陵城:

2014年10月撤銷陵縣,設立德州市陵城區,以原陵縣的行政區域為陵城區的行政區域

寧津:

唐虞時期為兗州域,1949年初複名寧津縣

慶雲:

明洪武以前慶雲縣名為無棣縣。明成祖名“棣”,為避諱起見,於洪武初年廢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析樂安州北地置慶雲縣

臨邑:

臨邑縣原名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將漯陰縣合著縣部分土地合併,取漢時東郡臨邑縣之名

齊河:

因督揚之盟中有此誓言,即“主苟終所不嗣事於齊者猶如河”裡面有“齊”、“河”兩字,金據此於天會八年(1130)置齊河縣

平原:

春秋時該地為齊西境下邑,戰國時為趙所並,趙惠文王封公子勝為平原君,食邑於此,平原之名始見

夏津:

據縣誌載,“邑東有負夏遺蹟”,即孟子所謂“舜遷於負夏”處,因而得“夏”。春秋時,此地為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津”。因此,該縣得名為夏津

樂陵:

取自《詩經》“樂土”、“樂國”、“樂郊”,意為安居樂業之意。樂陵之“陵”,意指境內境內崇陵如山

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東昌府:

因在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所而得名

高唐:

高唐,因境內古有唐山,屬沼澤中高地而得名

臨清:

因依傍清河(衛河古稱)而得名

陽穀:

縣名取之東阿縣界的陽穀亭

莘縣:

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

因春秋時曾在境內設冠氏邑而得名

東阿:

因境內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這就是東阿縣名稱的由來

茌平:

茌,山名也,縣在山之平陸,故曰茌平

bin

zhou

元朝三縣合稱州,又因三縣臨海,故稱濱州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無棣:

“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僖公四年》,以縣城南臨無棣溝取名無棣

博興:

五代時期,梁朝沿襲唐代建置,後唐莊宗李存勖為避獻祖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鄒平:

商、西周時為鄒侯國地。春秋時齊景公築鄒之長塗,鄒關(今隘阜口)之東始就平地,故名鄒平

陽信:

陽信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惠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沾化:

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檳城:

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以濱渤海之州而得名

he

ze

菏澤原為天然古澤,以水名稱縣

濟南為什麼叫濟南?山東各地市縣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單縣:

單縣古稱單父,由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地而得名

成武:

“成武”一名因漢高祖劉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

鄆城:

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東明:

東明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稱“東昏”,公元九年反其義改為“東明”

曹縣: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 曹州為曹縣,後復置曹州,曹縣此稱沿用至今。

牡丹區:

因境內“菏澤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定陶: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鉅野:

鉅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

鄄城:

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