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舌入顯發的知味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4)

楞嚴經·卷三|舌入顯發的知味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4)

六根和六根勞相,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結合前兩章的內容,六根是過去世種種業力而形成的業報根。六根勞相則是現世業力之顯相。正因為過去業力和現在業力,從而造成了將來的業力。

六根顯現離不開能覺,六根勞相也離不開能覺。故而雖然眾生攀緣業力相,但此攀緣從來沒有離開過“能覺”之真心,故而佛陀說六根和六根勞相,皆是菩提瞪發勞相。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舌入顯發的知味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4)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佛陀說:“譬如有人用舌頭舐吻嘴唇,舐吻久了就令舌頭髮生勞相。這個人如果有病,則熟舐中能嚐出苦味。若是無病之人,就會微微感到有甜的味道。這個甜與苦,都是這個舌根所顯現。如果舌頭不動之時,則有淡性常在。這個舌頭與舌頭熟舐之勞相,都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因為甜苦、淡二種妄塵,顯發知味之覺性居於其中,吸此二妄塵之塵像,稱名叫知味性。這個知味性,離開了那個甜苦和淡二種妄塵,畢竟沒有自體。”

因為舌根是味覺業報根,所以能顯發自性中的這個知味性。這個知味性離開味塵而無自體,故而甜苦、淡等諸味塵能從中調和。經常炒菜的人對此很有體驗,淡了,加點鹽;鹹了,加點水,最後味道調得正好,靠的就是這個知味性在各種味塵間居中調和。

楞嚴經·卷三|舌入顯發的知味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4)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

“是這樣的,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嘗甜苦、淡的知味性,不是從甜苦而來,也不是因淡而有,也不是從舌根出,也不是從虛空生。為什麼呢?”

【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

“知味性若是從甜苦味而來,淡之知味性為甜苦味所滅,怎麼知道淡味呢?若是從淡味而來,甜苦味當即消亡,又怎麼能說知道甜、苦二種味相呢?”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知味性如果是從舌根而生,必然就不與甜苦味與淡味二味塵相干。這個知味之舌根,本就沒有知味的自性了。”

【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若是知味性從虛空中出來,那是虛空自己知味,並非你的口中舌頭知味。此外,如果虛空自己就能知味,與你的舌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阿難你應當知道,舌根取味塵是虛妄的,由此而顯發的知味性即不是因緣相,也不是自然性。”

舌根、味塵皆是過去攀緣味塵而造作的業力種子。故而舌入之相是虛妄的。但是,舌入而顯發的知味性,並不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知味性不會有你、我之別。知味性不會隨人老而變老。聽人說話和聽歌時的知味性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此而觀,則“在相見性”,故而說舌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舌入顯發的知味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4)

前文六入一下子寫了三個,有幾個讀者留言說不太懂。這次寫少一些,可能利於看明白些。經典的確要慢慢讀、慢慢寫,才能漸漸讀出味道。

圖片拍攝:強強

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