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十八界:舌識的真相(16)

楞嚴經·卷三|十八界:舌識的真相(16)

品嚐食物時,食物的酸、甜、苦、辣等各種滋味(舌識)是從哪裡來的?是從舌根而生的?還是味塵本身就有?很多問題《楞嚴經》不提,我們也很難想起,或者想起也只是一閃念就過去了。但如果要仔細考究,這些問題也還是很有意思的。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十八界:舌識的真相(16)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阿難,又你所明瞭的:舌根緣味塵而產生舌識。這個舌識是因為舌根所生,以舌根為界,還是因味塵所產生,以味塵為界呢?”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阿難,如果舌識是因舌根而生,則諸世間的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生薑、肉桂等,都沒有味道。你自嘗舌根,是甜還是苦。如果舌性是苦的,是誰來品嚐而知道舌性是苦的呢?舌不自嘗,誰能知道舌味呢?如果舌性不苦,苦味自然不生,則如何立舌識界呢?”

如果舌識因舌根而生,則與甜的甘蔗、酸的烏梅、苦的黃連等都沒有關係,那就只有自嘗舌了。舌根自嘗舌時,若舌性苦,誰來識知呢?就如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舌根也嘗不出自己的苦味。舌根如果不自嘗,舌識又如何產生呢?舌性不苦則無舌識,舌味不生,則舌識界無法立界。由此可見,要產生舌識,光有舌根是不夠的。

楞嚴經·卷三|十八界:舌識的真相(16)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複名舌味識界?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如果舌識因味塵而生,舌識自己就成為味塵,同舌根一樣應該也無法自嘗,怎麼能識知有味塵還是沒味塵呢?再者,世間一切味塵並非是一物所生的。味塵既然多方而生,舌識相應也有多體。舌識體性若只是一個,則舌識體性必是由味塵而生,鹹、淡、甘、辛不同味塵俱是和合俱生,一切變異味相,同為一個滋味,應該沒有分別。分別既然沒有,則不名為舌識,怎麼還能稱名為舌味識界呢?總不應該是虛空,產生你知道味道的舌識吧”

如果舌識因味塵而生,舌識就相當於味塵,味塵怎麼知道自己的味道呢?就比如說,鹽知道自己是鹹的嗎?

如果舌識是因味塵而生,味塵有多種,舌識也應該有多種。當我們吃草莓時,酸酸甜甜的味道,難道會因此形成酸、甜兩種舌識嗎?

如果舌識因味塵而生,舌識也只有一個的話,那麼舌識當是各種不同味塵的和合俱生相,則吃到草莓和吃到蘋果沒什麼分別,一切變異味相,都是一個滋味。分別都沒有,如何產生舌識呢?

虛空無相,更不可能產生舌識了。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舌根、味塵因緣和合,在其中間產生的舌識本來就沒有自性,怎麼可以立舌識界呢?所以應當知道:舌根緣味塵而產生的舌識界,這三處都虛幻而無實際的處所。因此,舌根、味塵和舌識界這三者之間,本非因緣關係,也都不具備自然而有的屬性。”

舌根緣味塵而產生的舌識,即不來源於舌根,也不來源於味塵,它含藏在如來藏性中,本身就具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十八界:舌識的真相(16)

當覺《邊讀邊聊楞嚴經》第三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