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爲先 啓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趙孟頫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他的蘭亭十三跋中很著名的一段話。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

啟功說,趙松雪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竊謂其不然,試從法帖中翦某字,如“八”“人”“二”“三”等,復分翦其點畫,信手擲於案上,觀之寧覆成字。又取薄紙覆於帖上,以鉛筆劃出某字每筆中心一線,仍能不失字勢,其理詎不昭昭然哉。啟功說,他從法帖中把單字的單個筆畫剪下來,然後在扔在桌子上。就不成字了。啟功有詩云:“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率,頓覺全牛骨隙寬”。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論書手稿

啟功與趙孟頫觀點明顯向左。原因何在,核心在於書法是藝術還是寫字上的認識上。事實上,啟功一生都把書法當做寫字,怎樣把字寫美觀的境界裡。下面,我們來看看啟功對寫字的研究心得。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論書手稿

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無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掛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再三揣摩,他才發現問題在字的“結構”上。啟功找來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經,用透亮的方格紙將這些字單個放大,潛心描寫,終於從名家書法的筆劃結構上,找到了寫字的規律。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啟功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等分”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三等分”。於是他採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構的劃分法,便是由他首創的“五三五”不等分,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分”。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書法

啟功先生認為一字之重心並不是一點而是四點,他曾說:“將一個大方格縱橫各畫十三小方格,中間三小格縱橫成十字路,每行小格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點言,其上左俱為五,其下其右俱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點,各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黃金分割之理”。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書法

啟功曾自己總結說:“在臨習各家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融會貫通和獨自創造,我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風。我不在乎別人稱我什麼"館閣體",也不惜自謔為"大字報體",反正這就是啟功的書法。”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寫的大字報

在啟功生前,專業人士就對其書法頗多爭議,例如書法家大康先生曾經在大學課堂上稱:啟功線條是“一根棍兒”。黃胄先生也曾說過啟功寫字是搭“腳手架”。或許這些說法是一種打趣,但至少側面反映了啟功書法的缺陷所在,即他對書法簡單化的理解或簡單化的表現。對此,啟功晚年在回答他是怎樣練好書法時曾經說過,我“是寫大字報練出來的!是‘大字報’體。”儘管有謙虛的成分,但也是一種真實的寫照。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啟功寫的大字報

這是啟老的應該是最早期的粉絲冒著被打成“現行反革命”的風險夜裡偷偷從牆上的大字報上偷撕下來的,要知道那時可不是現在啟老的字一字萬金,那時讀書無用論且啟老是封建殘餘連親友都躲得遠遠的,撕大字報在當時的罪行比現在的搶銀行都嚴重,這個撕大字報的就是陳啟智,為了自己喜歡的書法,現在誰能做到陳啟智這種程度?

後來啟老多次給陳啟智寫書法,《啟功全集》就收錄了很多幅啟老贈送陳的作品,甚至啟老還給他寫了一本《草書千字文》。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陳啟智展示他收藏的啟功寫的大字報

我們再來分析趙孟頫觀點。或許有人說,中國書法經歷篆隸草行楷不同的發展,憑什麼說“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肯定不是把書法侷限在寫字上,而是指書法的中鋒用筆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基本規律。既然書法中鋒用筆千古不易,那麼,我們寫篆書,就要把篆書的筆法寫出來,寫隸書就要把隸書的筆法寫出來……我們看趙孟頫以及所有傑出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肯定是筆法。沒有筆法,就沒有書法藝術。我們一直對好書法用“筆法飛動”、“龍飛鳳舞”來形容。那麼,能夠產生出這樣藝術效果的原因,都是筆法在起作用。筆法,一是有一定的規範,二是同一個筆法,總是變幻莫測。不但篆書、楷書、隸書如此,行書草書更是如此。因此,筆法上一定要有豐富的表現方式,才談得上書法藝術。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趙孟頫手札

中國書法的載體是漢字,漢字是象形文字,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每一筆畫都源於大自然賜予的靈感,與書寫者對天地萬象的理解相契合。因此,書聖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峰墜石,豎如萬歲枯藤。唐太宗形容王羲之的書法,“觀其點曳之功,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當然書法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從“橫平豎直”的基本功開始,進而上升到致廣大、極精微,納天地人生萬象於筆端的境界,讓書法成為書法家人格的化身。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趙孟頫手札

啟功書法終其一生都停留在“橫平豎直”的表現中,沒有超越古代楷書大師們所開創的範式。由於啟功認識的侷限和實踐的偏頗,故其除楷書、行楷精彩之外,表達性情的行草書、草書甚少也不足觀。

趙孟頫雖然抓住了筆法為書法的核心,但過分死守中鋒用筆和結字,也沒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進而達到超越筆法、超越結字的“無法”的境界,將自己的書法藝術推向頂峰。故其雖多體兼攻,草書也乏善可陳。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趙孟頫手札

由此而言,學書者亦可從中得到啟示,筆法與結字哪個為先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學書法的初衷是什麼,是為藝術還是為把字寫好看;有了正確的認識就需要找到並按照符合自己特性去學書,方是正途。其實,筆法與結字兩者都重要,關鍵在於你首先悟到了哪個,如果先驅悟到筆法重要,著力點放在筆法上,同時也要兼顧結字,兩者其實也難分。反之亦然。就像歷代大書家學書方式千萬種,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例如有的喜歡臨摹古人筆筆惟妙惟肖,如王羲之、米芾等;有的喜歡按自己的方式臨摹古人,如王鐸、董其昌等。前者是先工後意,而後者是先意後工,殊途同歸,融會貫通,揮灑天地,都卓然成為大家。

千年之辯:用筆與結字誰為先 啟功懟趙孟頫孰是孰非

趙孟頫手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