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陪著孩子,還是陪伴孩子,這區別真大!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上大學之間,父母和孩子只共同擁有940個週末。對於這個數字,你意外嗎?是不是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多?

而更精準的數據是,孩子最樂意與父母進行語言交流的時間集中在3-8歲,8歲以後,老師和同伴將逐漸代替父母,成為他新的學習和參考對象。所以,3-8歲這段時間也被稱為家庭教育的黃金期,能否把握好這個時機,預示著將來孩子是否願意與我們更深刻地交流。而且,在這個期間,我們陪伴孩子的質量越高,孩子能從中收穫的養分也就越多。

兒童心理學家Abigail Van Buren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她發現,幾乎所有令成人頭疼的兒童問題,如暴力、高需求粘人、沉溺遊戲等等,最終都能找到一個相同的源頭:父母陪伴的缺失。

你是陪著孩子,還是陪伴孩子,這區別真大!

孩子粘人是因為陪伴的時間太少?

No,是因為陪伴的質量不高!

她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根據她對於“陪伴”的定義,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從父親那得到7分鐘的陪伴,從母親那得到11分鐘的陪伴,而被調查的很多父母都還一直以為自己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著孩子了。這就形成了一個令父母和孩子雙方都非常抓狂的現象——父母覺得自己很委屈:我下班回家後犧牲了所有時間陪著你,你還想怎樣?

而孩子方面呢,也覺得很委屈,這不是我想要的陪伴,可是不知如何表達,只能通過不斷調試自己的心理,不斷試探或者挑戰。最後慢慢封閉自己的內心,之後轉而把自己的情感通過另外的渠道宣洩出去,比如,電子遊戲。畢竟,電子遊戲從來沒有讓他失望。

所以問題就出在:父母不明白,陪著和陪伴,是兩回事。

孩子心靈純淨,非常敏感。很多父母陪著孩子的時候,刷朋友圈、聊微信,端著手機對著孩子拍拍拍,其實也一點都不高明。“假裝在陪伴”其實比缺席更嚴重,因為我們的行為在告訴孩子,即使我們在一起,你太無關緊要了,以至於我可以分心去考慮其他事情。

你是陪著孩子,還是陪伴孩子,這區別真大!

怎樣高效陪伴孩子

父親和孩子的“持久戰”

喪偶式育兒已經成為了現代家庭避之不開的問題,職業女性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兼顧工作及育兒的她們下班回家,想讓丈夫分擔一下陪伴孩子的責任,卻遭丈夫的推卻。哈伯特說: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校長。陪伴孩子是一門大學問,但中國的爸爸們好像欠缺天賦。

孩子是不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嗎?

心理學家科恩博士在他的著作裡曾寫道:“有多少父親下班回到家裡,兒女將他一把推開時,他們會想:‘去你的,算了!’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事實是:當孩子看似不要我們管他時,實際上是在渴望著聯結。孩子心裡想:爸爸比較在乎工作,不在乎我。而且,想念他很痛苦,所以我要裝酷。爸爸想:我只是賺錢機器,算了,如果他想和我玩,他會來找我的。”

誤會不淺,不是嗎?

而有心陪伴卻不知如何陪伴也是打擊無數爸爸育兒信心的一點。大部分爸爸作為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細心程度不及母親,育兒功課沒做足,面對寶寶,可能覺得無從交流。真的不知道一顆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個破碎的你啊!

你是陪著孩子,還是陪伴孩子,這區別真大!

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陪伴的效率,陪伴的智慧

事實上,工作需要效率,陪伴孩子同樣需要效率。花少量的時間滿足孩子,是需要智慧的。

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是什麼?乍聽很複雜,但其實只要滿足3點就好:

1)讓孩子玩真正適合的;

2)父母投入在孩子的玩耍中,陪TA養正性格,習得成長技能;

3)讓孩子收穫好的行為習慣、收穫人生智慧。

這樣順下來,高效陪伴這件事情就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