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柴市街那家「鍋魁」攤嗎?40年光陰積澱成記憶中的老味道

在達城人的記憶裡,有著獨屬於自己的老味道:鍋盔、麻花、水八塊……這些味道,在時光流轉中慢慢沉澱,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達城人的記憶,凝聚著永恆的美好。而這些味道以獨特的方式提醒著人們,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它們的味道都不會消失。

街頭一道獨特風景

還記得柴市街那家“鍋魁”攤嗎?40年光陰積澱成記憶中的老味道

說起鍋盔,達城人肯定不會陌生,鍋盔是一代老達城人的記憶,同時也陪伴著80、90後的成長。新鮮出爐的鍋盔外焦裡軟,再加上涼麵的勁道細滑,那真叫一個爽口。

那些年,在達城吃鍋盔涼麵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如今,吃傳統小吃的人越來越少,這些味道,說不定有一天就會突然消失在達城街頭。

柴市街對面的巷子裡,有家不起眼的鍋盔攤。門店不大,但名氣卻不小,由於味道好、價格實惠,這裡賣的鍋盔,不少老達城人都吃過。

這家鍋盔攤的老闆叫胡德銀,今年60歲的大叔,從1978年首次開攤以來,他做鍋盔已有40年了。

兩米左右的門面,一個半人高的大鐵桶,一張一米左右長的桌子,一團團白生生的麵糰,一根圓溜溜的擀麵棒,這些就是胡德銀做鍋盔的全部工具。鐵桶內壁大半抹泥成灶,焦炭火苗藍幽幽地竄出,灶沿一圈麵餅,被炭火烤得滋滋暗叫,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氣。這些烤著的麵餅就是鍋盔,也叫“鍋魁”。

“以前每天能賣出300多個”

還記得柴市街那家“鍋魁”攤嗎?40年光陰積澱成記憶中的老味道

上午8時許,胡師傅就已經開工。“早上五點就要擺攤生火,只要不是大暴雨都會營業。”胡師傅跟記者一邊聊著,一邊揉搓著麵糰。手中的擀麵杖不時敲打著麵糰發出“嗒嗒嗒”的敲擊聲。“老達城人嘴裡說的‘打鍋盔’就是這麼來的。”

胡師傅做鍋盔時,首先把麵粉揉成麵糰,然後擀成長條,把食鹽包在麵糰裡,再從底部往上裹,裹好後的麵糰,沾上一點芝麻,再壓圓、壓平,放在抹滿油的蓋子上來回旋轉,直到兩面煎出“虎紋”,再放進鐵桶。“再等3分鐘就可以出鍋了。”胡師傅介紹,只要鍋盔“鼓”起來,就能食用了。

談及為何選擇這門手藝,胡師傅告訴記者,“家裡條件比較艱苦,又沒讀過書,學一門手藝,解決溫飽就行了。”為了能養活自己,胡師傅十幾歲便開始拜師學習做鍋盔,20歲開始自己擺攤,一做就做了40年。

靠著這門手藝,胡師傅逐漸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並與李芬結為了夫妻,40年來一直夫唱婦隨,將小小的鍋盔攤經營得有聲有色。

說起創業初期,胡德銀的表情看不到半點艱辛,有的只是面帶笑意,過往的心酸彷彿從不曾給他帶來悲傷。“最開始我在朝陽農貿市場擺攤,算是最早一批做鍋盔的,比農貿市場的‘歲數’還大,現在搬到這個位置,也有30年了。”

胡師傅做的鍋盔從70年代就深受達城人喜愛,“那個時候大家都喜歡吃,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忙得飯都來不及吃。”胡師傅感嘆,“以前每天能賣出300多個鍋盔。現在生意不如從前了,來買鍋盔的都是老顧客,年輕人都不怎麼吃了。”

以前大街上到處都是鍋盔攤,如今整個達城找不出10家。胡師傅收的30個徒弟,現在只有兩人還在堅持,其他的早就轉行了。胡師傅說:“昨天還有個年輕小夥子來學做鍋盔,我還是很高興。”

心裡難捨老顧客

“我買13個。”這時,一位市民前來買鍋盔,他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居住成都,每次回達城都會買些回去。“這鍋盔是年輕時候的記憶,家裡的老人小孩都喜歡吃。哎,現在做它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怕有一天吃不成了。”

眼看丈夫忙不過來了,一旁的妻子李芬也上前來幫忙,夫妻二人分工明確,動作麻利。“已經不僅僅是生意了,而是一種對人、對事都放不下的情懷。”胡師傅說,“我們這個小攤攤,靠的就是左鄰右舍的回頭客。”據瞭解,誠信也成為胡師傅多年來的經營之本,他自己始終堅持誠信經營,絕不會摻一點假。

“基本上每天早上都要來買鍋盔,真的好吃,外皮脆,裡面很有嚼勁。一個鍋盔3塊錢,加涼麵就是7塊錢。”顧客楊女士說。

“他閒不下來的,之前生病在家休養,待了兩天又出來擺上了。”李芬告訴記者,丈夫對自己堅持了半輩子的手藝很不捨,“娃娃都讓他不要做了,他就是不聽,沒辦法呀。”

這裡常來吃鍋盔的人,胡師傅都是從小看著他們長大,40年過去了,當年吃鍋盔的小孩,如今都已長大成人。“吃了幾十年的鍋盔,彼此間都有了感情,過節有時候也出來擺,只為了這些放不下這個味道的老顧客。雖然現在有了可以做鍋盔的機器,但是我們還是保留了傳統方法,鐵盆、老面發酵、手工製作,就是為了讓食客永遠記得記憶中的‘老味道’!”胡師傅笑著說。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見習記者 羅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