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01

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不知不覺間開心已經塊三歲了,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了。他可以很細心,在出門的時候不厭其煩的告訴姥姥,拿上鑰匙關好門;他也可以很MAN,晚上對著媽媽說,媽媽有大灰狼過來的時候我保護你;他也可以很暖,對著媽媽說,媽媽你是一個小仙女......

當然,他也很讓人頭疼,這是最近才發現的毛病,那就是“自私”。

昨天開心媽媽買了一袋子草莓,洗好後放在桌子上。開心看到直接就把盤子自己拿好,並且還用兩隻胳膊蓋住,大聲的說,這些草莓都是我的。按理說,開心爸爸開心媽媽一直在教育著開心要做一個懂禮貌的孩子,有什麼好吃的應該先給爺爺奶奶姥姥吃,但是看情況開心把這些都拋在了腦後。

是草莓的誘惑力太大?還是開心爸爸平時的教育沒到位很失敗?

02

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無獨有偶,當開心爸爸把這件事情在微信群裡面說了以後,很多爸爸媽媽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都有這樣的表現。平時不算是太好吃的東西倒還好,能夠知道謙讓別人,給長輩先吃。但是一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拋在了腦後,說什麼都不聽。

其實,作為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孩子,在家裡面家長以及老人都不約而同的對孩子很是嬌慣。有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孩子,有什麼好東西都讓孩子來用......一來二去把孩子給教成了一個“自私”的人。

他們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都應該是自己的,不願意把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分,自己喜歡的玩具別的小朋友動也別想動......

03

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那麼如何讓孩子改掉“自私”的毛病,能夠在好吃的東西面前表現出坦然,能夠和別人分享呢?開心爸爸在這裡提供幾個小招數吧!

  1. 採用引導的方式而非命令

    這個是很重要的。想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更多的是需要家長們潛移默化的去引導,去逐漸糾正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強硬的去命令,你去做這個,這個不能動。這是教育孩子的總則。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你怎麼老是這樣啊,為什麼你又這樣了。

  2. 淡化物品的歸屬權

    在家裡面有好吃的的時候,儘量不用和孩子說,這個是專門給寶寶買的,這個是給寶寶的之類的話,而是應該說今天大家都可以吃什麼了。從語言中淡化物品的歸屬權。當孩子不再認為這些東西是專門買給自己的了,全部搶過來的動作也會少了很多。

  3. 不必刻意給孩子最好的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孩子雖然需要營養,但是老人也同樣需要。比如菜裡面的蝦,水果裡面最好的部分......這些我們認為是最好的東西一般都下意識的給孩子留著,長而久之的就會讓孩子認為,最好的東西理所應當的留給自己。在碰上好吃的東西自然而然的就也認為應該是自己的。所以,在家裡面一視同仁,是引導孩子分享的前提。

  4. 鼓勵孩子分享

    如果孩子有分享的行為的話,家長應該適時的加以表揚。讓孩子在開心的同時明白分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爸爸媽媽也喜歡一個願意分享的孩子。

  5. 做好家長的榜樣力量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能夠表現出來的願意分享的行為都將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04

從一顆草莓說起,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

一個好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培養出來的,同樣的,一個不自私懂得分享願意分享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教育出來的。更需要家長耐心的去引導,去表揚。

為人父母需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同樣的也是一個提升自我審視自我的過程。一顆草莓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孩子的自私行為,更多的是家長的教育問題。

(開心爸爸,80後新手爸爸,專注於孩子習慣培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願與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孩子的經驗。喜歡我的朋友們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