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很有影響的卓長仁劫機案,讓人不堪回首

新中國很有影響的卓長仁劫機案,讓人不堪回首

新中國很有影響的卓長仁劫機案,讓人不堪回首

新中國很有影響的卓長仁劫機案,讓人不堪回首

中韓自1992年8月24日起,緊密的經貿、文化交往及官方互動,兩國的相互影響水乳交融。

向歷史回溯,圍繞1983年5月卓長仁劫機案而展開的艱難談判,可以說是中韓兩國交往的一次破冰之旅。

當時,從瀋陽飛往上海的296次航班被卓長仁等6人劫持,最後在韓國東北部江原道迫降。雖然當時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但是從5月5日案發,到5月9日結束談判,短短不到一週,雙方就穩妥解決了這一事件。

1997年,已經赴臺的卓長仁等3人因綁架殺人案被執行死刑,其他3人也淡出公眾視野。而中國工作組歷史性地首次赴韓國談判,則推開了兩國交往的大門。

就卓長仁劫機案談判過程及其影響,《瞭望東方週刊》日前專門訪問了當時擔任中方工作組翻譯的外交部退休官員蔣正才。

今年78歲的蔣正才是重慶人,畢業於朝鮮金日成大學朝鮮語文系。卓長仁劫機案發生時,他擔、任外交部亞洲司一處(朝蒙處)副處長。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參與中朝外交,直到1998年自中國駐韓國釜山總領事館總領事職位上退休,是中國最瞭解朝鮮半島事務的人之一。

當時,這個工作組不僅帶回了被劫持的飛機和機組、 乘客,也帶回了兩國改善關係的努力與希望。 蔣正才口述了處理這件突發,事件的始末。 意外的破冰之旅 卓長仁劫機案發生在中韓關係比較微妙的時候。從整個事件的處理來看,韓國方面非常積極主動。這是當時的大背景決定的。因為我們先後和美國建交、和日本恢復邦交,韓國也就迫切希望與我建立聯繫。我們當時則主要是怎麼走出去的問題,是怎麼從“文革”那種封閉狀態進一步開展對外交往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朝鮮問題一直是我國周邊外交的重點之一。我們和朝鮮的關係非常緊密,戰後也一直在援建朝鮮。

20世紀50年代,我們有明確規定:在國外,一律不跟韓國的外交人員打交道。當時規定得很具體,不能握手,也不能談話。到了70年代初,情況有了一些變化,主要是韓國對我們的態度有了一些變化。

1970年,韓國在他們海域裡發現了我們的一條漁船,是江蘇啟東的。過去他們發現我們的漁船都送往臺灣,但這次放回來了。這個事情報到中央,周恩來總理馬上就讓我們去了解詳情,他意識到這可能是韓國改變對華態度的一個信號。

從那以後,這種跡象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80年代以來,我在處理具體事務的時候經常碰到這種情況。駐外使領館也反饋信息,說韓國外交人員希望和他們接觸。

我們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也需要考慮如何處理和韓國的關係。我們總的方針是要在外交上逐漸打開局面。其實當時韓國發展得很快,特別是他們申辦亞運會、奧運會,我們去不去?這樣的問題已經擺在面前,不得不考慮。

我們外交部主管東亞事務的人也好,中央也好,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當時我們還向中央上報想法,建議對韓國的態度要鬆動,不然我們沒法出去。不過那時還沒考慮建交問題,因為我們和韓國之間還有臺灣問題。當時,我們的做法稍微有些鬆動,我們的外交官在公開場合可以和他們的外交官寒暄幾句,握個手。

卓長仁劫機事件,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發生的。

1983年5月6日下午,我突然接到部裡電話,要我趕快去一下。那時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到部裡才知道有架飛機被劫持到韓國去了,要趕快弄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