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羣」社羣經濟:下一場網際網路革命

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本質所在,我在《互聯網沉思錄》裡重點解讀了連接的意義,通過我們對連接的矢量性、信息流動、管道寬度等理解逐步深入,互聯網連接一切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連接的奧義是告訴我們創造價值的方式並不一定要顛覆式地發明,而在於帶來好的用戶體驗和便利性,互聯網思維事實上也不神秘,只有一條,就是Connect。

當小米成為產業奇蹟、 自媒體高潮跌進的時候,互聯網思維成為一個潮流詞彙,在互聯網、實體經濟、電商等領域進行大規模地毯式轟炸,互聯網思維培訓班、互聯網思維講師等新名字出現,通過把小米的粉絲玩法、微商的爆發、黃太極等案例傳遞給傳統企業,一年也能賺個幾千萬。與此同時,過去的傳銷機構也把互聯網思維和粉絲經濟穿在身上,進行新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傳銷,互聯網思維這樣的概念很快又被大家紛紛否定,行業裡的人又開始說自己不認同什麼互聯網思維。

透過現象看本質,小米現象本質上是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學現象,一切動能來自於社群,社群的力量推送著企業的變革和品牌的再造,企業和品牌社群化正在成為下一個熱潮。微博、微信讓企業家、官員、年輕人、創業者都感受到了互聯網的力量和魔力,企業2.0開始出現高速增長,政府2.0開始加速前進,社會要素的組織形式和專業模式開始新的一輪創新再造,社群經濟成為改變中國未來的新經濟模式。

社群經濟走出蛋殼

你可能從小米、微商、邏輯思維等發現了社群經濟這個概念,事實上,社群經濟在互聯網上存在已久,只是過去平臺沒有足夠的生態反補機制,豆瓣、myspace、qzone、微博等社交或社區化平臺裡都蘊含著社群經濟的微觀模型。有社交的地方就有人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市場,早期的社群經濟以興趣為中心形成鬆散的組織形式,由於缺乏無縫的連接管道,那時候的人們更多的是純粹精神層面的社群,很少一部分人能夠通過社群獲得經濟上的成功。

最早期的BBS簡單高效,形成區域、興趣、組織等社群的早期模型,社群中意見領袖的誕生來自於互動交流中的發帖跟帖,bbs產品本質上只有一個帖子列表和帖子內容兩個頁面,簡單的同時也很快就遇到了產品瓶頸。論壇BBS無法解決網民的個性化需求,聚焦點完全在內容上,而不是在人的層面,myspace和百度貼吧通過saas模式將bbs進行分佈式運營,把bbs式社群模式推向了歷史的高峰。

由於BBS模式的線性互動機制和過濾機制,用戶的活躍度逐步下降,同時,也出現盈利模式的困境,可以說是有了社群,但是還沒有社群經濟,偶爾的商業嘗試都被當作垃圾帖處理掉了。豆瓣群組也是這類產品,不過豆瓣的相對開放性和自由性讓很多興趣人群沉澱下來了,一部分人嘗試通過興趣導流進行商業化嘗試,但是規模不大,不足以推動社群經濟的崛起。人人網基於同學的社交網絡出現後,掀起了社交網絡的高潮,匯聚了全國的大學生群體,但是,人人網同樣沒有創造出企業參與的產品模式和生態。

微博的出現是社群經濟走出蛋殼的關鍵事件,新浪通過自己門戶影響力和資源推動了全國各領域的精英、意見領袖、企業、從業者玩微博,twitter發明的follow按鈕登堂入室地改變了中國社交網絡的版圖,單向、雙向的可選擇關注模式讓社會精英階層全面進入社交網絡,自此,中國的社交網絡更接近於現實中的人群結構分層和信息流動機制。一個關注按鈕,就改變了這一切,這也是我開篇提到的社群經濟的矢量性,這種矢量性讓社群的人與人連接的方式進行了重構,並讓社群的價值流動更接近於現實世界,不同的領域、不同學識、不同生活模式的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社群。

小米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智能手機的改朝換代、社交網絡的移動化和社群化、B2C電商的消費習慣成熟期都讓小米給趕上了、抓住了,於是,社群經濟+電子商務產生了魔力,誕生了C2B手機預購模式。小米品牌和產品運營的社群化讓他們的供應鏈變成了動態供應鏈,讓他們的營銷變成了社群口碑營銷,從而在前端和後端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只是媒體過分放大和過度聚焦於小米的社會化營銷,而忽視了小米通過社群經濟模式是在通過生產關係的創新來推動生產力變革,社群經濟不是一個營銷詞彙,不是一個短命的流行語,是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學。

社群經濟不是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現象,火的快,退的快,很多現象級的企業或產品最終成為先烈,黃太極煎餅在快速火爆之後,經過幾波口碑傳遞之後,快速進入了質疑期,引來一陣批判潮,到現在,這樣的極限式營銷口碑留存率已經不是太高。類似這樣的現象,讓很多傳統企業的人們覺得社群經濟就是一堆泡沫,有的人甚至認為小米是泡沫,包括過去的團購創業潮在內,中國式跟風確實帶來了爆發式區位成長,也帶來了快速洗牌、快速覆滅的可怕場景。儘管如此,我還是很負責任地告訴你,社群經濟不是互聯網泡沫,適當的泡泡只是為了迎接太陽光下美麗的彩虹。

過去過於社交網絡和社會化的東西大多數集中在營銷層面,過去傳統企業對互聯網的認知也停留在互聯網的營銷價值上,房地產、零售業、金融業、農業等不同行業在互聯網領域的深入程度不同,最近五年來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了眾多行業的互聯網認知,無論是遙遠的鄉村,還是繁華的都市,都被移動互聯網連接起來了。你在朋友圈會經常看到朋友們的老爹老媽上微信、上微博、上手機QQ等聊不停、打不住的生活故事,你也會看到朋友們在感嘆小朋友們都用上了ipad學習與玩耍,當我們都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公民時候,社群經濟的滲透範圍將在未來覆蓋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

過去的互聯網泡沫是過度的資本追捧與較低的網民消費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而今天的中國有數億的網民,電子商務已經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企業可以在社群經濟的生態鏈條中做其中一部分,也可以自己構建生態圈,生態內組織模式和組織關係的場景創新帶來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大變革。

嘀嘀打車正在引發交通領域的全面變革,小米帶動手機產業變革,聯想農業帶動農業領域變革,智能家居帶動整個家電產業變革,社群經濟實現人與人的連接、實現了人與物的連接,產品需求的社群化把企業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給於新的驅動。社群經濟不是泡沫,而是互聯網經濟時代到來的里程碑,聯想控股推出創投孵化器-聯想之星,聯想IT組建自己的新型公司-神奇工場,華為推出自己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海爾推動創客平臺。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是中小企業和創業者,還是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這些可以寫進教科書的商業教父,沒有人能迴避社群經濟帶來的新經濟創造力。

過去是把人群物質化,社群經濟是人本的迴歸

我們目前的社會是一個工業化時代的社會,是一個個工業化思維下建設的城市,工業化吞噬了我們社會的組織模式、情感模式、生存模式,我們在瘋狂推動汽車產業、鼓勵人們買汽車的同時,造成了城市的可怕擁堵;我們在食品工業化大躍進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卻一直處於半失控狀態;我們有錢出去旅遊了,但是,造成了旅遊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春運式擁擠。

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工具進化史,當我們越來越發達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的時間不知道去哪兒了、我們的健康不知道去哪兒了、我們的親情不知道去哪兒了,人類過去的線性的需求供給模式已經到了急迫需要改變的時候了,人類需要突破自我現實的上限和線性工業時代之間的矛盾。

即便是我們的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等人文學科,也在通過更物化的結構主義進行研究和生產,當我在研究西方心理學的時候,不斷地用物化的工具和工程思維去解構自我的時候,發現自己也在不斷地被物化。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原質化設計帶來的擬物化潮流,我們的手機設計元素卻在越來越追求與現實世界本原的迴歸,跳進社交網絡裡,我們看到過去看似高大上的硬廣告幾乎沒人用了,大家更喜歡對話式的情感營銷,這一切是互聯網的人本主義迴歸,社群經濟就是人本回歸的最好載體。

從人本角度去回望,過去經濟社會的治理模式是將人類社區物化的過程,物化過程帶來了社會經濟的解構和重構,也帶來了現代化社會,一切結構化、一切數據化、一切可管理化。社群經濟是人本回歸,是現代工業社區的重構和再組織,讓技術、數據、管理等硬邦邦的詞語為人服務,社群經濟下已經衍生出的分享經濟(airbnb、uber等)、粉絲經濟(小米、roseonly等)、C2B(團購、眾籌等)已經讓我們尖叫,隨著創新模式的不斷湧現,社群經濟會是主流經濟形態,崇尚平等自由的馬克思老爺爺看到都會激動的熱淚盈眶。

變革藍圖是什麼,如何抓住未來

社群經濟如是,企業如何抓住社群經濟的紅利和未來機會,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至少未來十年社群經濟都會是熱潮期,抓住機會需要我們學習和改變。社群經濟要求企業組織自身的社群化,要求生態鏈的社群化,要求客戶關係的社群化管理,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需要有足夠的決心和堅持。

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和產品模式是社群經濟的基礎,柔性化、分佈式、個性化、動態化是社群經濟的特點,無論是小個體,還是大企業,或是機器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服務單元,並接入到大平臺裡,大平臺提供雲計算、電商、大數據、商業智能等核心能力。未來的社群經濟並不是一些朋友理解那樣去復古原始氏族的部落狀態,還是在工業化社會里用互聯網社群的產品和技術來連接和重構社會和經濟,產品即文化,產品即社群,社群經濟要依託於產品創新。

電商是把生產關係中的買賣關係連接併產品化,社交網絡是把人和人、人和企業、人和興趣等連接併產品化,uber、滴滴打車是把出租車和乘客連接併產品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群經濟時代創新法則,連接一切就是改變一切。工業化4.0已經在高速前進,我們不需要再去發明燈泡或汽車,工具化時代成果是社群經濟再創造的基礎,我們只需要去洞察和理解連接的意義,用技術、用數據、用情感去連接人群。

當你看到騰訊、阿里、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正在創造領先於歐美的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時候,你是否發現中國互聯網在很多地方是世界前沿的,事實正是如此,社群經濟在國內的流行和發展並不亞於歐美,這也是中國企業進行自我變革實現代際超越的一個好機會。雖然很多領域有核心技術 難以快速超越,如 芯片業、航空發動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社群經濟模式的創新來讓我們的消費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並在工業4.0方面追上來。

我們欣喜地看到企業2.0正在國內生根發芽,saas化的客戶關係管理、活動管理、電子商務、協同辦公等都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大中小企業組織正在加速在線化、數據化、社群化,未來的企業將全是互聯網企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聯想農業在做農業互聯網,未來個性化農業 也許不 遙遠,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線管理、定製、購買自己的農產品組合,想象力沒有天花板,社群經濟下什麼這些都可以逐步變成現實。

社群經濟未來一片美好,開動我們的思考機器,借用李開復最近的一句話“不要用過去的觀點看未來”,just now,讓我們現在就開始做未來人。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