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BI市場誰執牛耳?

數據大爆炸時代,企業數據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利用數據資產的重要性,強調運用數據進行科學化運營,傳統的粗放式經營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何利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進行數據化轉型,有效改進產業的商業運作模式,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所有參與者不容忽視,並且需要刻不容緩,大力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商業智能技術(BI)正是用於支撐企業數字化運營、降低運營成本、增加企業受益。隨著人們的數據意識和數據素養不斷提升,BI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企業出於對現有數據分析和挖掘的需要,始終對BI領域保持高度的關注。很多公司都意識到,在高速變化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需要對自身業務更加熟悉,而且能夠使之隨市場變化迅速調整,這樣一來,BI的作用就顯現了出來。從Gartner的報告顯示,到2019年自助分析和BI用戶創造的分析結果將超過數據科學家。

2018年BI市场谁执牛耳?

既然,BI市場有著如此驚人的市場潛力,相關的市場玩家也是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這裡面既有傳統的BI廠商,也有眾多的創新BI玩家。那麼,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誰能最終執牛耳呢?

新技術浪潮下的BI市場

當前,出現了不少新型BI平臺以滿足新的需求:可訪問性、敏捷性、更深度的分析洞察、從IT主導的、系統記錄報告轉向業務主導的、包括自助服務的敏捷分析。雖然目前傳統應用型BI與新型自助式BI的比例持平,但是約有18%的企業在引進新型自助式BI,部分或全部替代了傳統BI。傳統BI的使用對象是IT技術人員,自助式BI的適用對象是最終用戶——業務分析師、領導層。隨著數據越來越多,分析時間越來越長,企業和用戶需要通過自助式BI工具降低數據分析的門檻。

在大數據時代,商業智能和數據分析軟件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鉅變,強調易用性、人人都能使用的分析軟件正在取代傳統複雜的商業智能和分析軟件成為市場的熱點和趨勢。同時,國際傳統BI廠商也逐漸向自助式BI和雲BI轉型。在這樣的進程中,SaaS服務化與AI融合化成為國際BI市場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雲計算使數據更容易匯聚,降低數據收集的難度,AI技術增強了數據分析能力。

隨著雲計算的深入發展,SaaS滲透率不斷提升,更多的數據匯聚到雲端,實現互通互聯。SaaS在市場中變得火爆的原因就是人們想要獲取資源,而又不想自己親自去構建相關的設施。SaaS的出現將IT部門從管理大量實施的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樣,國際眾多BI廠商也向SAAS轉型,從Gartner18年最新BI魔力象限中也可看出,不乏以SaaS BI主營產品的廠商存在。但眾所周知,國內軟件發展的道路上一直伴隨著一個詞“本土化”,即滿足國內國情發展的功能、產品需求。而國內對於SaaS BI接受程度到底有多大?這還值得商榷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革新對於各行各業產生了重要影響,BI行業也不例外。從本質上來講,AI的目標是幫助客戶從數據當中獲取洞察力,創造價值。而BI和AI雖然只是一個字母的不同,但是對企業來說卻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數據洞察實現更精準的趨勢預測和輔助決策,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

所以,AI會成為商業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Gartner分析師的預測,到2020年,自然語言生成和人工智能將是90%的新BI平臺的標準特徵,50%的分析查詢將使用搜索、自然語言處理,或語音生成,或將自動生成。

BI市場出現的這些技術趨勢雖然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作為BI廠商應該從現實出發,滿足客戶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概念。作為深挖BI市場的帆軟從自身的實踐為我們展現了本土BI廠商的堅持與創新。

堅持不只是口頭說說

競爭愈加激烈,攪局者也層出不窮,對於國內商業智能這一領域的發展,堅持便成了一項不可或缺的品質。

商業智能(BI)這個詞最早由Gartner於1996年提出,而國內發展要追溯到2012年,大量的BI玩家登場,老BI玩家也開始轉型,其中不可不提的便是帆軟了。

在BI市場發展歷程中,報表也成為其重要的一部分,在2013年前,大多的企業通過上BI產品來完成日常的經營分析、客戶分析和報表展現。沒有IT基礎建設和各個業務系統的成熟,BI就是空中樓閣。這一時期,報表需求替代了大量的BI需求,也可以說報表是BI的前身。而商業智能BI市場的成熟需要依託企業業務應用系統的成熟,這個成熟主要是指業務系統數據沉澱的數據週期,這個過程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企業才會考慮到數據打通和整合的問題,這便可看到2013年之後了,BI成了行業熱詞,成為大數據建設中不可不提的一個環節。

帆軟這家企業是國內BI發展的縮影。2013年前,軟件行業提到報表都會想起“南帆軟,北潤乾”這句饒舌,這也反應出帆軟在報表行業的深耕沉澱。而在2016年,北潤乾的潤乾也低調退出報表市場,力推自己的王牌產品“集算器”,這一清華才子最終選擇自己最擅長的算法為自己企業命脈。而帆軟依舊堅持深磨產品finereport,並於近期推出finereport 10.0版本,自此,企業報表市場帆軟一家獨大。

2012年,大量的BI玩家進場,比如由經緯等多家投資機構投資的永洪科技,由百度高管創建的海致BDP等。

其中帆軟也在這個期間開始轉型,嚴格來說不是轉型,可以說是創新,帆軟意識到自助式BI的已經到達了市場需求值,便推出了其自助式BI產品——FineBI,而本次創新,帆軟背靠自己強大的用戶群,很快有了質的突破,這也是讓帆軟得以2015年進入專注於商業智能領域第一個進入億元俱樂部的玩家,並於17年已擁有了2.78億的銷售額。在問起帆軟如何看待如此變化的時候,帆軟CEO感慨到:“這是我10年前如何都想不到的,當時覺得能做到千萬已然是比登天還難,而現在在看看,十億百億也不是這個市場的天花板。帆軟的成長空間還極大,相信2020年帆軟能突破10個億”。

2018年BI市场谁执牛耳?

看似驕傲的一句話,其實背後有著無窮多的不為人知的辛苦,誰都不知道這個幾個人的團隊如何度過了賬上只有2000多元的初創期,變成如今近800人的團隊。誰又能想到在2013年左右,前有心如競爭對手瘋狂融資打價格戰,後有巨頭廠商收購堵截,這家廠商不僅度過了,而且活的比誰都好。一度銷售額、人員規模指數級增長。問及怎麼做到的時候,帆軟CEO只說了兩個字——堅持

一、資本誘惑下不盲目,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服務客戶

早在12年左右,國內第一家BI廠商拿到融資前後,帆軟便進入了資本市場的關注視野中,更在15年後獲得眾多知名創投方的青睞,但帆軟在仔細分析了自身後,還是決定不融資,拒絕了大家投來的橄欖枝,其中也有轉向投資發帆軟競爭對手的創投方。2015年,對帆軟更重要的事,帆軟已經連續三年銷售額過5000萬,帆軟已達到獨立主辦上市的資格,而帆軟也沒有。而在眾多廠商在為沒有融資而發愁的時候,帆軟為何這般。帆軟CEO說:“可能因為不缺錢吧,帆軟沒想清楚要那麼多錢能幹嘛。”

二、“人云亦云”局勢下,堅持不追逐市場聲音,不欺騙合作伙伴,拒絕“BI雲化”

還記得前文提到的BI雲化這個話題吧?對於這個話題,帆軟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看法,其提到一個小故事,2017年時,一個國內巨頭廠商找帆軟合作,給出了很多誘人的資源,但要求帆軟產品雲化,掛在他們的雲上。面對這些想得到的資源,公司內開了一個內部會,討論這件事,最終結果也很“帆軟”。直接拒絕掉,面對到嘴的資源,帆軟為何這般,帆軟也給出了很多他們的理由,其中有一條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那便是國內絕大多數,也可以說全部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不接受把關鍵數據放在雲上。這也成為國內讓BI雲化成為不可能關鍵因素。想想也是,企業命脈放在別人那,誰會放心。另外一些,功能定製化無法100%實現、產品技術門檻等理由都顯得不值一提了。

再放眼看這個市場,SAP推出的SAP分析雲操作、功能、界面等接近完美,但現在只有一家國內的“德企”客戶,如此巨頭都推不動一家本土企業,自然有了理論根據證明帆軟是對的。

所以,帆軟拒絕了這到嘴的資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不願意“騙夥伴”,拿到資源卻不能給夥伴帶來價值。

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堅持做好自己的產品,不盲目擴大產品線

很難想象,一家做了12年公司,現在還只有兩款產品,帆軟便是這樣一家企業。從2006年至今,帆軟產品的上下游公司很多,比如ETL、數倉等等,但帆軟在項目中遇到這樣的需求的時候大都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堅信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帆軟現在還是專注於FineReport報表產品和FineBI自助式BI產品,最多是衍生出數據大屏、移動端、行業解決方案等方案型產品,就連帆軟的定製化團隊——項目組都是從15年才真正成立的。這麼想來,把兩款產品能做到極致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面對“簡道雲”這款強大易用的應用搭建工具,帆軟藏了很多年,也不能說藏,瞭解之後發現,這款產品是帆軟佈局雲市場的一款產品。孵化初期,很多內部的員工都不知道這是帆軟自己的產品。原因很簡單:除了錢,帆軟沒有提供任何市場、產品的支持,完全團隊自研。銷售渠道和帆軟王牌產品渠道不存在一點交集,而繼承了帆軟很多良性品質,這款產品自16年底收費至此,銷售額也乘指數級增長,但這並不影響帆軟堅持的專注。

四、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做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功能,讓客戶滿意

“帆軟的新功能是客戶提出來的”這是和帆軟產品經理聊天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產品的交互上,帆軟站在用戶的角度上,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如何讓產品更易用,所以造就了易用性最強的口碑。在產品的功能上,帆軟也不墨守陳規,用戶需要啥帆軟就做啥,比如FineReport的填報功能,國外的典型報表是沒有的,客戶需要了帆軟便做了出來。還比如客戶原本需要每月、每週甚至每天機械的導出報表,機械重複,繁瑣無趣,還容易出錯,帆軟便就做了定時調度,把客戶解放了出來。 所以到最後,你看到FineReport已經不僅僅一款報表產品了,是什麼不重要,只要是用戶需求的就行。

另外,帆軟在AI+BI層面,數據挖掘、語音識別等方面也都有佈局,但初心不變,依舊堅持客戶需求為最終導向。

讓客戶滿意,我們才有明天。圍繞客戶滿意度,帆軟的組織架構和服務方式也幾經變革。原來服務團隊分為售前和售後兩個,對應服務於不同狀態的客戶,後來發現這種模式下轉接效率和體驗很低,比如一個初來諮詢的客戶,會被QQ工號轉來轉去,然後問題還要一遍一遍的重複描述。於是,我們就變革了組織架構,服務團隊整合為一個,按照地區劃分,同時儘量確保服務人員長期對接這個客戶,不再轉來轉去。

時勢造英雄 BI市場大有可為

如上,帆軟的成長路徑或許不足為奇,但是以產品為根基,卻能直達客戶所需。當前的BI市場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唯有抓住市場風向,才能贏得市場。不管是FineReport還是FineBI,帆軟都通過對技術的採納以及客戶需求的把握找準了方向,為BI市場奉上了過硬的產品,這些產品成為新BI時代的重要代表。

這也便是一家良性的企業所折射出的市場發展,註定馬太效應會成為整個市場優勝劣汰的基準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