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衆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我要向大家推介一部奇怪的美劇《美國眾神》,它描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間的博弈。一個是古代文明,是奧丁所代表的西方舊神(包括北歐神系、愛爾蘭神系、非洲神系、斯拉夫神系、古埃及神系、印度教神系、阿拉伯燈神,以及聖經裡的示巴女王和耶穌等等);

另一組是現代文明創造的新神,他們分別是:現代全球化神(西裝筆挺的公司總裁形象,代表股票和金融,是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的代表);媒體女神(漂浮在半空中的、長相像瑪麗蓮夢露的電視主播形象);科技男神(力量強悍,年輕自大,臉上長滿粉刺的青年),等等。

正是他們跟舊神集團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這兩者間的博弈,構成一個巨大的象徵世界,或者用鮑德里亞的概念,一個二元分裂的擬像世界。這意味著現代文明和古老文化之間的歷史性衝突。

這部中國人基本不看的美劇是值得關注的,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把全球化視為現代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早在數千年以前甚至更早,全球化的進程就已經多次反覆地發生。

那時候,成都地區蜀國的一個國王(我們還不知道他的名字),向南方派出一個商隊,開始了最古老的絲綢貿易。他要用這種蟲子的嘔吐物,來交換印度洋地區的象牙和海貝。但他沒有料到,這場東亞和南亞之間的區域貿易,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後果。他的貨物經過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半島,穿越紅海,被輾轉運到埃及,穿在第十八王朝的法老身上。這是發生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故事。絲綢是極易腐爛的物品,這是我們很難在考古發現中找到它的蹤跡的原因,好在法老的防腐術幫助了我們,讓我們在他的木乃伊屍體上,找到了那批絲綢的殘片。

這是絲綢貿易的一次重大勝利。它證明上古時期全球化或者半球化貿易的存在。絲綢神實現了她的偉大長征。2500年以後,她的弟妹——陶瓷神和茶葉神,才開始甦醒並努力去步她的後塵。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1.上古史的文明全球化運動

依照德國學派的觀點,文化是指人的價值、信仰、道德、理想、藝術等精神性元素;而文明指包括種族、器物、技術和技巧等物質性元素。基於這樣的判斷,加上我本人對全球化的理解,我們不妨從以下四個領域看一下早期全球化(有時是半球化)基本歷程。

第一場全球化是人類身體本身。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分子生物學,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地理觀,它繪製了晚期智人殖民者的全球化路線圖。這可能是跟我們有關的第一次全球化運動,它意味著最古老的殖民主義的崛起。殖民主義(移民、殺戮、征服和傳播)是人類的原罪,但它卻是文明發生的邏輯前提。

第二場全球化運動是隨著人類全球化而自然發生的,那就是宗教。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了早期神話,也就是水神(N)、地神(G)和日神(H/S)的全球化運動。我們通過神名音素詞根,發現了眾神的存在,眾神擴張的腳步,以及眾神之間的戰爭。

第三場全球化運動與器物有關。我們先是經歷了彩陶的全球化運動,因為在這些年的考古發現中,人們找到了西亞、中亞、俄羅斯草原和東亞北部彩陶的某種相似性,尤其是在梳形紋和渦形紋方面。渦形紋的最高代表,就是道教的核心秘符——太極陰陽魚。這種符號最早出現在烏克蘭的特里波耶地區,距今大約5000年左右,而在隔了非常久遠的年頭之後,輾轉傳播到中國,據說被道教的陳摶老祖所“發明”,並且在注入道教的核心教義之後,成為它的最高符碼。當年上海世博會的烏克蘭館外立面,就是一個巨大的太極圖符號,烏克蘭人試圖告訴中國人,這個太極圖標是俺家的。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青銅的全球化運動。青銅技術源自蘇美爾地區。它經過傳播而抵達遠東,成為撬動商文明崛起的重要槓桿。

第四場全球化運動跟文字有關。我要在這裡特別談論文字的重大意義。地中海的海洋貿易地理,推動了腓尼基表音字母的誕生,而遠東大陸的農業地理,則導致以象形字為核心的漢字的誕生。它是在商帝國中期,也就是從盤庚到武丁的一百年間,參照當時所能蒐集到的埃及象形字、蘇美爾楔形字和印度印章符號,集中地發明出來的。這個研發團隊的領導人名叫倉頡和沮誦,他們不是傳說中黃帝屬下的官員,而是商帝國的科學院士。

此後是漢字共同體和漢字長城的建構。這個世界不是東方和西方的分野,而是垂直書寫(竹簡書寫)和水平書寫(羔羊皮書寫)的分野。垂直書寫培養了點頭和順從的文化,而水平書寫培育了搖頭和批判性文化。

漢字無疑是字符全球化的產物,但它最終卻成為阻止全球化的文化壁壘。我們至今仍然居住在漢字長城裡,並繼續保持著跟外部世界的神聖距離。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2.夏商兩朝的眾神之戰和帝天信仰

如果我們要討論中國文化的“前世”,就不得不回到華夏農業文明的起點,也就是所謂的“夏商周時代”,看一看眾神在那個時代所創造的業績。司馬遷的論述是錯誤的。中國歷史學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篡改歷史。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眾神,是彼此獨立和毫無血緣關聯的,但司馬遷卻在他的帝王世系表裡,以黃帝為第一始祖,把眾神都變成了他的子孫,偽造了黃帝家族團聚的感人故事。這是眾神在中國歷史上失蹤的主要原因。

夏是地神家族擊敗大母神女媧(洪水時代象徵)並建立大地語法規則的時代,第一代地神鯀(KUN)是息壤的擁有者,地神權力的掌控者,他的兒子禹(GA)是大地測量和整理的代表人物,他的“禹步”隱喻著土地征服的困難性,禹的兒子啟(KI)是世俗權力的建構者,是地神權力人間化的里程碑,甚至“夏”的發音也是GRAAS)。

商帝國的信仰革命——一個外來天神“帝”(源於蘇美爾,DINGIE,DIMMER),成為它的信仰主宰。是用天神取代地神的革命。“帝”第一次讓他的居民改變低頭觀察大地的姿態,昂首挺胸地仰望太陽和星空。

周朝繼承了這個傳統,並且把“帝”改造成“天”(TENGRI)。星光造型被人格化為大神的模樣,他是依照人的形態被塑造出來的。商周兩朝加起來長達1350年,完全由“帝天”統治,這是“帝天信仰”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證據。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3.農業文明晚期的全球化努力

在中國歷史上,全球化的衝動是無所不在的,但都被農夫的鄉愁情結所阻止。農夫不僅要捍衛漢字長城,還喜歡睡在漢詩的床上,在月光下抒發孤獨的情感,他們把旅行、遠方和全球化的希望,寄託在飛翔的大雁身上。當然,最近文化部和旅遊局合併為“文化和旅遊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網民們驚喜地發現,詩和遠方終於走在一起了。孔子文化終於可以乘著旅行的翅膀飛翔,去實現全球化夢想了。

但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成功的全球化探險,不是張騫的“鑿空西域”,而是鄭和的海洋之旅。“鑿空”是一個石匠的語詞,司馬遷用它來形容牆壁和岩石的堅硬性。

鄭和主持七次海洋遠征,首先是在南洋建立了兩種區域文化體制:唐人街牌樓文化(後來在李氏宗族的全球擴張中得到進一步拓展),其次是完成了伊斯蘭教在南洋各國的傳播。不僅如此,鄭和除了大肆派錢,還試圖向全球推銷儒家文化:列女傳(代表貞潔神和儒家文化的倫理標準,他要在世界各地建造貞潔牌坊)和黃曆(代表二十四節氣神和文明的時間標準,這是英國人架設格林威治時間和海關大鐘的前驅),鄭和是一個農業文明的異數,他超出了所有宦官的命運。他的肉身被皇帝閹割,但他的靈魂卻在征服世界。

然後,在農業政府的狙擊下,這個海洋理想破碎了。那些農業時代的眾神已經老去,他們象徵大自然的權柄。他們的戰地在不斷後退和萎縮。中華農業文明神在失去本土眾神的庇佑之後,已經走向衰敗和死亡。

基於世博會的迴光返照:晚清“瓷茶絲”三位一體的全球化(包括松江布),改造了大英帝國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但被它的產品迅速替代(英國骨瓷、錫蘭紅茶和日本生絲)。

華夏農業文明倒下時推動的兩塊多米諾骨牌的是:美國波士頓茶黨造反(1773年)及其獨立戰爭,和鴉片貿易、英國廢除銀本位制以及鴉片戰爭。它從反面推動了現代文明國家的崛起,同時宣告了華夏農業文明的衰亡。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4.三種類型的衝突和AI神的崛起

這些年來,在不同場合,我都試圖表達這樣的一個看法,即華夏農業文明已經死亡(華夏老神的衰老),一種投影文明代替了它,這是山寨語法湧現的主要原因。

投影文明製造了嚴重的自卑情結,並且需要一種來自舊文化的系統性療愈。國學眾神,像孔子神和老子神、還有國粹神、懷舊神、鄉愁神,還有瓷器神、茶神和絲綢神,組成了強大的聯合陣線,用來抵抗那些外來的新神。一種內卷式(自我循環)的竹簡文化,與不斷突飛猛進的現代文明之間,發生了激烈衝突。這種衝突在中國知識界和日常生活界都掀起波瀾。

我們的問題在於,在全球貿易戰爭的背景下,文化如何與文化和解?文化又如何與文明和解?或者說,衰老的孔子神,如何去征服和領導一個全球化文明以及它的文化貿易市場?

我們面臨的是過去、當下和未來三種類型的衝突:

關於過去:從農業文明體制里長出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衝突。中國和印度和非洲都面臨相似的問題。美國的中國移民喜歡拔掉後花園草坪種植蔬菜,顯示出強大的農業文明基因。

關於現狀:也就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衝突,這方面的案例,是發生在去年聖誕節期間的抵制洋節風波。

關於未來:也就是傳統文化與未來文明形態的衝突。20世紀最後一位先知霍金死了,但我們在跨過他的屍體前進時,不能無視忽略他的警告。

在我看來,21世紀最嚴重的衝突,不僅是文明的衝突,也不僅是文明與野蠻的衝突,更不限於文化與文化的衝突。我們應當看到,人工智能神的崛起說帶來的嚴重挑戰。

日本人發明的書法機器人已經可以模仿大師的筆跡以假亂真了,微軟小冰的詩歌,也讓詩歌界騷亂了幾天,谷歌的阿爾法狗戰勝中國圍棋九段高手,更是引發圍棋界一片驚慌,但文化圈還是很平靜。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圍棋是所謂中國智慧的最高代表,阿爾法智能經過自我進化,完全可以超越所謂中國傳統智慧。不僅如此,它將通過自我進化,成為地球的唯一神和最高神,並且最終建立科技一神教的體系。而在這樣的最高神統治下,一切我們擔憂的文明和文化的衝突,都將變得無關緊要。軸心時代以來人類所締造和捍衛的人本主義,將被機器徹底終結。

本文為2018年3月30日在北京“雲論壇”上的演講

本文題圖為周娜畫作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新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複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朱大可:眾神之戰,文明進程中的文化困境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