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三線城市何去何從?

摘編自雜誌文章《改革開放40年我國三線城市產業結構變遷之路》,原文刊於《現代商貿工業》(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198)2018年27期。【本文為全文】

作者簡介:吳俊瑤,內蒙古 赤峰,中共赤峰市委黨校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赤峰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經濟、文化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17年第三產業總量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產業結構開始向高級化的進程演變。但是赤峰市當前仍然面臨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建設和發展的經驗充分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對於新時期推動赤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第二產業;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的發展情況,一般用來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所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紮實發展的有效路徑。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建國初期,和大部分的西部地區一樣,這裡屬於內蒙古東部的比較落後的地區。這裡的生產方式主要以落後的農業和落後的牧業為主,糧食都很難自給自足,工業也基本是建國之前留下的一些煤礦和金礦開發的項目基礎弱、總量小。大部分為生活在牧區的牧民,因此第三產業微乎其微。

一、赤峰市經濟與產業結構發展歷程

作為欠發達地區,赤峰市的產業結構變遷史漫長而艱辛的。

(一)第一產業為主導階段:1978年-1994年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1979年開始赤峰市的部分公社開始嘗試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4月巴林左旗部分社隊是最早在赤峰市試行的並且當年就有成果,鼓舞了廣大農民的幹勁。同年,浩爾吐公社烏蘭達壩大隊也在生產進行了解放思想的實踐,土木富州公社哈拉爾根大隊保立嘎溝生產隊將“包乾到戶”實踐到農業生產中,當年就增產增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以及自身基礎的限制,生產力的發展非常緩慢,也就影響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1985年,農牧業的比重仍是排在第一個,比重高達50%;1986年-1992年,第一產業的比重還保持在40%;1993年-1994年,這一數據仍然在30%以上。

但是在這16年間,赤峰市在不斷尋找自身定位進行工業基礎的建立,自1980年10月,昭烏達盟赤峰縣、林西縣、克什克騰旗3座糖廠投產開始,赤峰市在這16年裡發現了5個油田、建設了元寶山電廠一二期、三個礦產開採單位,逐漸發展了以能源和冶金為主的優勢產業,以此為契機以其推動第二產業的發展並超過第一產業。

(二)第二產業為主導階段:1995年-2016年

1995年赤峰市的三次產業比例為30.1:31.2:38.7(累計比重), 2001年-2003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4.6%,在三次產業的比例中逐年攀升。到200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8:44.3:35.9,第二產業比重首次高於第一產業。赤峰市的gdp增長率在2005年之後的五年中能夠做到保持10%以上的較快增長,主要依賴於這一時期的工業快速發展,這五年中,第二產業一直保持著20%以上的增長率。

(三)第三產業為主導階段:2017年-至今

2017年赤峰市地區生產總值1406.8億元。三次產業比例40年來首次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比重,為21.6:33.6:4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02.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23.5億元。地方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重要指標的年均增速與自治區的平均水平相比,開始超過平均水平。這也是里程碑的事件。

二、赤峰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

40年來,赤峰市的產業結構格局由1978年的“一、二、三”類型在2017年轉型升級為“三、二、一”的類型,這說明,赤峰市的產業結構開始向高級化轉變,表明改革開放40年來赤峰市摸索的一條發展經濟的道路是正確的,同時,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赤峰市紮實推進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成就。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歷來各界中央領導人,都非常看重內蒙古的動向,因為內蒙古地處中國的北疆,內蒙古的發展進步對於中國民族地區或者邊疆地區的意義都非常重大,因此國家各級領導人都不斷在為內蒙古的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也都對內蒙古的發展寄予很高的期望。而赤峰市也不斷惠及到這些政策,並且受到各界的重視。1979年4月,改革開放的春風颳到赤峰市巴林左旗部分社隊,這裡是赤峰市第一個試行農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地方。同年6月,時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周惠、書記王逸倫、副書記傑爾格勒先後到赤峰市視察指導工作。1981年5月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周惠再次到赤峰市檢查指導。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多次來到內蒙古,尤其是李克強總理來到赤峰之後,赤峰市的城南改造在總理的建議下立刻破土動工。表明了赤峰市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推動赤峰市經濟紮實發展的力度和決心。

(二)堅持改革開放

在以黨中央為中心的前提下,改革開放為赤峰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各種契機。

比如,1979年巴林左旗部分社隊、浩爾吐公社烏蘭達壩大隊以及土木富州公社哈拉爾根大隊保立嘎溝生產隊將“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實踐到農業生產中,當年就增產增收。不但極大地解放和促進了農村牧區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農牧民帶了信心和希望。而現在的一帶一路政策、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都給赤峰市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和發展。

(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赤峰市在黨中央的重視以及改革開放各種利好政策之下也沒有盲目發展,而是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40年來曲折前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

三、新時期紮實推動赤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對策建議

經過40年的艱苦奮鬥,赤峰市經濟社會面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部分農牧民稱為城裡人,仍然留在農牧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赤峰市與兄弟市區相比發展差距仍然很大。

(一)推動傳統農牧業優化升級

無論第二三產業如何發展,第一產業的根基是不能放鬆的。只是要轉變思路,怎樣發展。2017年7月,京東老總劉東強推出了京東跑步雞的扶貧項目。這是繼馬雲之後另一個互聯網巨頭也將目光轉到農牧業上面。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馬雲在多個場合談到他涉足農牧業發展,未來農牧業不會再是傳統的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而是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方式,是新興產業。赤峰市是中國最大的地級市之一,國土面積共9萬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目前較低,因此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比如,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加快農牧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綠色有機產品品牌等等。

(二)創新戰略驅動第二產業破除發展瓶頸

赤峰市的工業基礎比較好,但是層次太低,無法大力的創新發展原因在於:第一,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第二,人力資源也和有限。圍繞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應該下力氣引進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理念的新興產業。同時,應該下力氣進行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三)推動高端服務業創新突破。

在現有的基礎上,深入推進旅遊“三步走”戰略,提升赤峰市旅遊的整體環境,定位高端旅遊,建成中國草原自駕遊勝地和中國旅遊強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深入推進把中心城區打造成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深入推進金融業創新發展,引進新型金融機構,加快企業上市融資步伐,推動區域股權交易發展,健全金融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普惠金融,推動塞北金融小鎮形成特色和規模。深入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康養健身、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型升級。

(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政策引導,激活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到2022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強化科技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努力在重點產業領域研發引進一批核心技術,集中力量推動高新區產業上臺階、上水平,建設蒙東區域創新示範區。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打造創業孵化基地、小微企業園等創新發展平臺。強化人才引進,推進“玉龍人才”工程,啟動“天南地北赤峰人返鄉創業行動”計劃,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五)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

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傾力做好“融入京津、拓展東北、向北開放、轉身向海”四篇文章。深入對接周圍的經濟圈,主動承接產業鏈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著力打造自治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區。加強與東北經濟區的對接聯繫,積極參與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產業協調發展。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完善通疆達海的鐵路公路通道,密切與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的合作,大力推動赤峰保稅物流中心晉升為國家綜合保稅區。深化與錦州港、天津港的戰略合作,改進陸港聯運、公鐵聯運,加快推動通關便利化,打造綜合性、多功能物流運輸平臺,建設赤峰國際物流港,提升向沿海發達地區開放、向歐亞市場開放的能力。堅持不懈招商引資,瞄準發達地區、關聯產業、知名企業、一流院所,圍繞做大總量和提高質量大力引智引業,創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

新的時代賦予內蒙古新的使命,內蒙古新的目標也呼喚赤峰市新的攀登。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自治區黨委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紮實推動赤峰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譜寫好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赤峰篇章!

參考文獻:

[1]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名詞解釋[J],實踐(黨的教育),2016(12)

[2]吳俊瑤,新常態下擴展赤峰市經濟增長點的對策研究[C],“學習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6

[3]郭松,從CPI走勢看內蒙古經濟發展形勢[J],北方經濟,2015(3)

[4]吳俊瑤、嚴巖,一核、一帶、兩翼——十三五時期內蒙古赤峰市產業園區發展對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6(5)

[5]胡敏謙、史潤林、陳晶海,黨的領導與內蒙古經濟發展[J],實踐,2001(4)

(歡迎進入中國知網~現代商貿工業雜誌閱讀和參考引用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