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三周年 泰山街道曬出「成績單」

南京江北新區三週年 泰山街道曬出“成績單”

國家級江北新區成立三週年來,泰山街道作為新區直管區的排頭兵,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建立完善泰山模式的網格化群防群治,開展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提升街巷市容市貌,優化人居環境,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經濟發展:

突飛猛進 經濟指標“突破百億”

古語有云:“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作為南京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的江北新區,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商業提檔升級發展。

泰山街道自2017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後,正式成為江北新區直管區的一部分。在市委、市政府和江北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下,街道圍繞產業轉型、社會治理、和諧泰山三大工作主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速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全街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2017年,全街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突破百億”,綜合實力在全市涉農鎮街二十強中連續第10年蟬聯第二名,同時還獲得了“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等榮譽稱號。

去年以來,轄區內已建成商業載體面積接近150萬平米,全街年社零總額達到207億元。自2016年至今,企業計劃投資10億元人民幣改建升級後的新弘陽廣場,將成為江北新區內商業新地標。

今年,街道在重大項目招引和建設方面工作成效顯著,陸續開建總面積26萬平米的金象城商業廣場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涉及總投資約80億元人民幣;同時,年內新簽約的皇冠假日酒店等兩個高端服務業項目也計劃在本月動工建設。預計至2019年底,上述項目將陸續建成投入使用。

社會治理:

織“網”布“格”務實推進新區首個網格化管理

“社會治理網格化”是一種全新的社區管理模式,今年以來,泰山街道以錦城社區為例,率先打造有本土特色的網格化創新社會治理樣板點。

在社區警務工作室,記者看到牆壁上掛著《錦城社區社會治理網格劃分明細》,一體化平臺數據顯示,錦城社區已核實戶籍人口17481人,採集流動人口5414人,寄住人口8786人,非標地址4處、單位330個,房屋登記6566個,一般出租房1454個,群租房24處等。

泰山街道綜治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社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就是要達到“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的效果,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在錦城社區,這裡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二維碼門牌。在二維碼門牌的背後,是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治理一體化平臺”,通過平臺實現基礎數據管理、政府各職能部門間數據共享等。

如何更好地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目前,泰山街道在常住戶數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為網格劃分標準的基礎上,將街道12個社區(村)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科學劃分網格298個,其中專屬網格21個。積極探索人力資源利用路徑,明確責任,依託信息化手段,全面實現社會末梢治理系統化、長效性。

生態保護: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泰山街道緊盯目標“向前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泰山街道始終樹立“一盤棋、一家人”思想,為打造更優美的生態環境不懈努力。

圍繞“優化周邊居民生活及出行環境”,街道大力整治髒亂差,修復破舊殘,通過規範街景容貌、沿街立面出新等措施,不斷提升街巷市容市貌,優化人居環境。

為改善水環境,泰山街道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制定完善《泰山街道“河長制”的實施意見》,成立“河長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設街道級總河長1名、街道級河長13名、村(社區)級河長16名,小微水體河長29名,實現“河長制”管理全覆蓋。

泰山街道針對往年5件已辦結的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件主動開展“回頭看”工作,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全面摸排環境問題,對長期存在的、群眾經常投訴的環境問題加大整治力度,清除環境頑疾。

思想上“向上看”,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工作認識。行動上“向下沉”,層層壓緊壓實工作責任。目標上“向前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以“回頭看”為新起點,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深化發展理念、優化發展路徑、轉化發展方式,下決心換來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雲。

(內容來源/金陵晚報 編輯/姚遐琛 江北新區融媒體發展中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