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灰飛煙滅之後仍被人們傳講

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灰飛煙滅之後仍被人們傳講

羅德島巨人像 1790年的歐洲銅版畫

跨海銅人是清代想象異域的典型圖式,出現在清代的畫報、插圖中,是對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的描摹,這些圖像的性質,相當於今日的風光照片或明信片,成為觀察歐洲風物的一個窗口。

該巨人像位於愛琴海東南部的羅德島,為了紀念羅德人抗擊侵略的勝利,於公元前282年完工,大致相當於我國的戰國時期。這個巨人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用青銅鑄造,高約三十餘米,加上石座可達五十餘米高,巨人像落成之後又過了五十六年,便毀於一次地震中,從此杳無蹤跡。老普林尼說過:“即便在它倒塌在地時,仍不失是為一個奇觀。”巨像在原址上躺了近千年,後來就下落不明瞭,據說其殘骸被猶太商人賣掉,運送殘骸時動用了九百餘輛馬車,對巨像的記載也只見於文獻。

沒有人知道巨像的舊時模樣,一般人都相信巨像是兩腳分開、手持火炬,站立於羅得斯島港口的入口處,兩隻腳分別踏在兩岸,船隻由其胯下經過,他手舉的火炬則作為燈塔,晝夜不熄,為過往的船隻導航。如此宏偉富麗的雕塑,彰顯了古老的人類精神,美國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也受到羅德島巨人像的啟發。

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灰飛煙滅之後仍被人們傳講

跨海銅人 南懷仁《坤輿圖說》

就是這樣一座消失已久的雕像,其形體雖然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它的存在已經是一個精神事件,引發了人們長久的關注,巨人像的形象也超越了形體,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烙印。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深入,羅德島巨人像的形象也來到了中國。康熙年間著名的傳教士南懷仁在其《坤輿圖說》中附有一圖,即是羅德島巨人,圖旁還有註釋曰:“樂德海島銅鑄一人,高三十丈,安置於海口,其手指一人難以圍抱,兩足踏兩石臺,胯下高壙,能容大舶經過,右手持燈。”除了誇飾其雄偉高大,也解釋了內部結構:“銅人內空通,從足至手有螺旋梯,升上點燈,造工者每日千餘人,作十二年乃成。”

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灰飛煙滅之後仍被人們傳講

銅人跨海 清末《點石齋畫報》

清末的《點石齋畫報》中也出現了跨海銅人的圖景,作者從中國的古史中找到了可供參照的銅人傳統,那便是漢武帝時的銅仙人:“漢武帝築銅為仙人,以玉盤承露,高出雲表,或疑史冊所書未免鋪張過分,近有客從海外歸,言樂德海之港口有銅人一具……”,從中國傳統對接到了海外見聞之上,這是近代以來認識世界的常見思維。銅仙人是漢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臺上,“高二十丈,大十圍”,魏明帝時,銅仙人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後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唐代詩人李賀作《金銅仙人辭漢歌》,寫到銅仙人辭別漢宮時有淚水落下:“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來自中國傳統中的經驗也太密集了,幾乎一切外來之物都能在歷史中找到相似的對應,完成了“古已有之”的心理活動,便可做到見怪不怪。

此處對銅人的介紹,也多沿用了《坤輿圖說》的說法,添加了目擊者的視角,說是近來有一旅人從海外歸來,說起樂德海有一港口,有一銅人“跨海而立,其胯下能容大舶經過”,從腳到手,有暗梯可以到達,其手中的火炬就是這樣點火的。有人聽到後,卻加了一段議論:“如子之言,固堂堂一表也,但惜其為空心貨耳。”這種諷刺的論調,也摻入了複雜的感情色彩,在對歐洲奇蹟的驚歎之外,又有了鄙薄之心,也真是耐人尋味。

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羅德島巨人像,灰飛煙滅之後仍被人們傳講

羅德島湊紅毛船入津之圖 歌川國虎

日本畫家歌川國虎曾作《羅得島湊紅毛船入津之圖》,也是羅德島巨人像的再現,作為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名手,歌川國虎的巨人像的構圖似乎是參照了西方的銅版畫,而和中國的畫像一致的是,銅像都是跨海而立,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勾畫西方人的共同法則,或者說技術手段,畫像中的銅人都是高鼻、深目、虯髯,手中的火炬及火苗也都沾染了中式香爐和祥雲紋樣的風格。

跨海銅人這一歐洲形象,經歷時空演變之後,沉澱為堅實的集體記憶,再經中日畫家的共同開掘,建構出多重空間。觀者認為,在這個遙遠的海島上,真有這樣一座跨海而立的銅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的空間已然在紙上建立,幾乎沒有人知道,這空間是虛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