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麼成才?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中西家庭教育”找到了力量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上一期的《嚮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這樣說也許有失公允:

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不過,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裡,甚至有淚光閃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思清表演結束後,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雲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覆感嘆:

可惜我原來沒堅持;

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後,她問大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這時候,字幕上出現一行字,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

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數語,說出多少成年人的心聲。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記得之前看過劉墉老師寫給兒子的一封信,當時,兒子身處美國,看到身邊的同學學習輕鬆、沒有壓力,不能理解為什麼父親對他的要求這麼高,讓他每天的學習都很辛苦。這封信原名《論出頭》,或許可以讓孩子明白,努力學習,究竟意義何在。

你看看四周的同學,尤其猶太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是都想盡辦法,給孩子補習、叫孩子到醫院當義工、上網為孩子找各種題材、參加科學競賽,甚至為孩子找老師教網球、擊劍、游泳和溜冰,建立得獎紀錄,好爭取進入長春藤盟校嗎?

拼命作個人上人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不是隻有我會拖,老師也會拖。”

你今天一邊看我昨天寫的文章一邊抗議:“老師在學期開始的時候都慢慢教,講一堆廢話,到了學期要結束之前又拼命趕,老師趕,害得我們也得趕,所以期考之前特別忙。”

說完,你接著往下看,又抬頭問:“那臺灣小孩為什麼要先睡個覺?睡覺作什麼?害他晚上都睡不著了。”

我就笑說你是“飽人不知餓人飢,問你要是你夜裡只睡了五個鐘頭,就算回家先睡一個半小時,加起來也只有六個半小時,你會晚上睡不著嗎?我又告訴你臺灣的小孩子有多辛苦,同一科,他們常常要念幾種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每天不但上課比你早、下課比你晚,而且經常留校補習,補到八九點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問為什麼這麼苦。

孩子!我也常責怪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視眼鏡,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樓自殺。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我還作過比較,發現我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處在二次大戰的環境,常常要躲轟炸、換學校,有了不少“中間喘息”的機會。相對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臺灣,戰爭過去了,但是學校少、學生多,入學考試的壓力大,於是有了所謂“惡補”。

我小時候,就已經常常要留校補習,在我記憶中,總浮現那個背著重重的書包,書包裡裝著《圖解算術》,在夜色中回家的畫面。

你能想像當你學跳舞、學唱歌、學鋼琴、小提琴,每天還輕輕鬆鬆的小學六年級,許多臺灣孩子已經去補習班補習了嗎?

何止臺灣的孩子啊!大陸也一樣,我曾去過一個有名的中學,那校長得意地說他們的畢業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點大學。又說他們特別在山邊蓋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學生一律送到那兒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讀書人常到深山廟宇裡苦讀一樣。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不止名校,我有一年去廣西深山貧困地區的一個小學,那裡的校舍破舊不堪,孩子們身上穿著五顏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裡的孩子居然對我說,他們只看到燈光和月光嗎?

他們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唸書,太陽下山之後還要留校補習,所以難得看到太陽。據說因為土地貧瘠,有些學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輪著穿;甚至有人窮到沒衣服穿,沒被子蓋,天冷時躲在草垛子裡。

但是那些父母還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學,要為孩子繳“補習費”和“代課老師費”。

這幾年,我跑了許多中國大陸荒僻地區的學校,除了我們捐建的希望小學,也去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和建在山西窯洞裡的學校。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他們都太苦了,一個老師的月薪可能不夠看兩場電影;一家兩個孩子可能因為繳不起學費,而輪著去上學。

但是,我發現他們都拼命用功,他們的父母可以不識字,卻都知道逼孩子唸書。

漸漸地,我瞭解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苦讀才能出頭的觀念,已經根深柢固在中國人的心裡。就算是現在學校多了,在臺灣甚至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大家還是要拼。

為什麼?因為要拼進好學校,因為要“強出頭”。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孩子,其實你有什麼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學,尤其猶太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是都想盡辦法,給孩子補習、叫孩子到醫院當義工,上網為孩子找各種題材、參加科學競賽,甚至為孩子找老師教網球、擊劍、游泳和溜冰,建立得獎紀錄,好爭取進入長春藤盟校嗎?

正因此,猶太人能從二次大戰時在四處被排斥,發展到今天,在美國社會雖是少數,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則能成為美國平均學歷最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傑出的成就。

美國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選擇作清道夫或大學教授;美國也是開放的,清道夫可以賺得比大學教授還多,美國還是平等的,職位沒有尊卑貴賤,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錯的生活。

做父母,你不逼一把,他怎么成才?

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經歷苦難的民族,無論在中國或美國,他們心底自然有股力量——

拼命做個個人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