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小聰明」與「大智慧」

點擊上方“教諭家”可以訂閱哦

家庭教育中的“小聪明”与“大智慧”

有句老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這裡說的“聰明”就是“小聰明”。分不清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致使一些家長不懂得及時引導孩子的小聰明,反而沾沾自喜地慫恿。


親戚家有個上幼兒園的寶寶,媽媽教他寫“大”字,留下兩頁田字格作業紙讓他練習,說寫完這兩張紙就帶他去姥姥家。不到一分鐘,寶寶就說“寫好了!”原來他用鉛筆在整張紙上各寫了一個大大的“大”字。面對這兩頁各寫了一個字的作業紙,家人驕傲地誇他聰明。


更有甚者,家人還經常鼓勵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他的小聰明。一次我帶著孩子最喜歡的巧克力去慶祝他的4歲生日。寶寶要吃巧克力,姥姥就打開一盒並說:“寶寶知道怎麼做。”他拿了一塊巧克力送給我說:“阿姨,您先吃。”我接了過來並道謝,誇孩子懂事。為了尊重孩子,我把巧克力吃了。沒想到寶寶邊哭邊喊:“還我巧克力。”此時,姥姥趁著孩子閉眼大哭,偷偷往我手裡塞了一塊更大的巧克力,然後對孩子說:“阿姨沒有吃巧克力,她是在變魔術,變出一塊更大的。”寶寶馬上破涕為笑,衝著我就喊:“變!變!變!”我不得不張開右手,“變”出了一塊更大的巧克力。


原來,他們家所有的人從來都不會吃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孩子多次嘗試後明白了一個事實:他每次吃東西時,只要做出送給大人先吃的樣子,就可以使大人們高興,而大人從來都不會真吃的。這樣他在受到表揚的同時,不會有任何損失。


實事求是地說,孩子能夠耍點小聰明,的確是智力較好的一種體現。因為從開動腦筋到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要調動觀察、分析、判斷等一系列智力因素,這說明他有了思辨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孩子,他的確是在進步,所以適當地肯定也是應該的,但是一定要及時引導,要把這些智力表現引向更大的視野和更高的目標,孩子的智力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不引導孩子的小聰明變成大智慧,孩子就會因小聰明而走入自私、利己、狹隘、虛偽、庸俗甚至是欺騙的小思維圈子。


小聰明完全不同於大智慧,經常耍小聰明的人往往不識大體,目光短淺,常因近利失遠利,因小利失大利。而大智慧者的大視野,能使其具有遠見卓識,從而高瞻遠矚,氣概非凡。

面對孩子的小聰明,家長要有大智慧,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從小聰明逐漸走向大智慧。對以上類似的事情是慫恿還是制止,是放任還是引導,家長的態度將決定孩子成長的方向。


家長首先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小聰明,要引導孩子把聰明才智用到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去。網上曾經有篇文章,寫了一些中國人在國外耍弄小聰明、鑽法律和規則的空子。其中一個例子是作者帶著年僅3歲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讓他使用,並讓他保管好,因為要“還”回去。兩週後,親戚退貨,店員全額退款。親戚對自己的行為洋洋得意,還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文章的題目叫《讓中國式的聰明滾出中國》,可見這樣的小聰明多麼令人生厭。


同樣,家長不要在孩子身上實施小聰明。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只顧一時不顧長遠,常常居高臨下耍點權宜之計的小聰明,戲弄甚至欺騙孩子。


比如常見的哄孩子吃藥。有的家長勸孩子吃藥用的方法基本就是“欺騙”。比如,“寶貝,今天的藥一點都不苦”;“吃吧,最後一粒了,明天就不吃啦”;“吃了藥咱就去買玩具”等。開始孩子信了,吃了,可是真的很苦啊,他會怎麼反應呢?要麼大哭大鬧抗議家長的欺騙行為;要麼牢記教訓下次堅決抵制,家長說什麼他也不信了;要麼默默地嚥下這口苦藥,然後從思想認識轉變成行為方式,掌握了方法以後再去舉一反三、變本加厲,以至於“青出於藍”“後來居上”。總之,家長對孩子實施的小聰明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孩子的小聰明,家長決不能姑息遷就,不能放過任何一件孩子所做的投機取巧、鑽空子、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小事情”,要及時扶正祛邪、因勢利導。這樣才不會使孩子耍弄的小聰明由小積大、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才不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小聰明與大智慧的思維表現過程基本一致,但達成的目標不同,前者為了一己私利,而後者有情感目標、利他目標和社會目標。目標不同視域就不同,一“小”一“大”,顯而易見。利己是本能,利他需要教育,真正有大智慧的家長,不放過孩子的任何一個為了投機取巧而耍弄的小聰明,從小抬高孩子思維的起點、行為的立足點,放大其目標視野,從小培養孩子的大智慧,做一個大方、大氣、大思路的人。


(作者黃琦,系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著有《成長的印記》)



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