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正己方可責人

「研读经典」正己方可责人

正己方可責人

「研讀經典」

「研读经典」正己方可责人

★★★★★

漢代《春秋》學大家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宋儒朱熹也因此指出:“《春秋》本明道正誼之書,後人止較齊、晉伯業優劣,反成謀利,大義晦矣。”換言之,《春秋》不是一本謀利、程功之書,而更多的是一本“明道、正誼”之書,具有很強的超越性。

《春秋》這一“明道正誼”價值集中的體現在其“屬辭比事”之中。孔子在對《春秋》進行筆削之時,匠心獨具,特別講究微言大義的書法,一言一字皆具有很深的意義。我們不妨以魯昭公四年楚王帶領諸國討伐吳國、誅殺投奔吳國的齊國權臣慶封這一事件來說明。《春秋》中對這一事件的記載是:“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在短短的二十餘字之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理,即正人先正己、不以亂治亂。慶封,原本是齊國的權臣,曾參與崔杼弒齊莊公的行動,並與崔杼一道在齊國專權,後來利用陰謀手段挑撥崔杼兒子自相殘殺,逼得崔杼上吊自殺而後獨自專權齊國。慶封及其子慶舍在掌權期間,恣意妄為,荒淫驕奢,後來忠於齊莊公的盧蒲癸、王何聯合齊國欒氏、高氏、陳氏、鮑氏等共同殺死了慶舍,慶封被迫出逃,後被吳國君主封在鍾離。

慶封為禍齊國卻又得到吳國的善待,頗令天下諸侯和卿大夫士有些看不慣。終於在昭公四年,楚靈王聯合蔡、陳、許、頓、胡、沈、淮夷等盟國打著為齊國討伐亂賊的名義去攻打慶封。攻破慶封封邑之後,楚靈王為了顯示霸主的雄風,在誅戮慶封之前特意在軍中舉行了一個儀式,以宣佈其罪狀,說:“有若齊慶封弒其君者乎?”大意是:還有誰向齊國慶封這樣大逆不道弒君亂國麼?

聽聞此言,慶封不甘示弱,反而針鋒相對地說:“有若楚公子圍弒其兄之子而代之為君者乎?”意思是說,你楚靈王是弒君自立的,自己本身就正當,卻好意思來討伐我,大言不慚的宣佈我得罪狀,聽聞此言,軍中之士皆開懷而笑。實際上,楚靈王是楚共王的次子,本沒有可能繼位為楚王,他是殺了侄子郟敖之後自立為君。而且楚靈王並非一個賢主,在位期間窮奢極欲、昏庸殘暴,“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的典故就出自於他,他統治末期長期流連於乾溪吃喝玩樂,被公子棄疾(後來的楚平王)推翻,落得個自縊而終。相較於慶封,楚靈王本身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故而《春秋》在評價這件事,認為慶封有罪,但楚國的討伐本身也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的《春秋》之義。故而孔子才會說:“懷惡而討,雖死不服。”就是說《春秋》貴正己而不貴責人,尤其反對在自身不正的同時去責難或討伐別人。

此類例證《春秋》一經之中尚所在多有,如齊桓公執陳轅濤塗,齊桓公此舉不正,所以《春秋》不認可;吳國闔閭正楚、蔡之難,闔閭本身不正,《春秋》也不認可。相反,潞子嬰兒雖不能正人,但自身卻行得正,《春秋》因此對之加以認可。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大學》中屢屢強調“絜矩之道”,提醒士民注重修身潔己的功夫。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想要家齊國治天下平,必須從立得自身正這個本根上著力。只有這樣,批判才真正有力量。

「研读经典」正己方可责人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研读经典」正己方可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