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從此以後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老中青藝術家創作了很多有關建黨主題的藝術作品。這些畫作的題材內容涵蓋了建黨的地點、創始人、參與者,歷史事件等諸多方面,體現出中國畫家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熱情。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來臨之際,人民藝術家雜誌揀選了一系列建黨主題的經典畫作,慶祝黨的生日。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五四運動》周令釗 1951年

周令釗的油畫《五四運動》描繪了北大學生走上街頭,在天安門前與反動政府軍警對峙的場面,畫面中的五色旗以及“廢除二十一條”等條幅將觀眾的視線拉回到1919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畫家截取了學生振臂高呼與軍警對峙這一場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在作品中得到完美的結合。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入黨宣言》莫樸 1950年

莫樸的這幅《入黨宣誓》是最早直接關乎建黨題材的油畫作品。畫面造型堅實,色彩凝練厚重,筆觸沉著有力,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油畫”的優秀作品之一。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南湖》顏文樑 1964年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最後一天為了躲避租界巡捕的追查,移至距上海不遠的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艘遊船裡繼續進行。由此。風景優美的南湖成為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搖籃。作品以南湖旭日為表現對象,水波瀲灩,風和日麗,一片寧靜溫馨。暗紅色的船籠罩在旭日的橙紅色調子中,不動聲色地突出了革命聖地的崇高感。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啟航——中共一大會議》何紅舟 黃髮祥 2009年

《啟航》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再現了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的歷史瞬間: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張國燾、李達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畫面中,毛澤東處於構圖的中心,身著藍色長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頭回首眺望,顯得意氣風發。這種安排和描繪使他成為人物組群的視覺焦點。壓頂的烏雲意味著山雨欲來,也暗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而遠處東方的曙光,又與遊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們融為一體,象徵著革命的曙光。一明一暗的對比間表現出革命的艱難和黨的創建者們英勇無畏的精神。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南湖共產主義小組》周樹橋 1971年

這幅作品描繪了青年毛澤東創建共產主義小組的場景,青年們正在及精會神地傾聽他的演講。正面木板牆上張貼的一幅馬克思的畫像,表明了在場諸位的身份和毛澤東的講話內容,畫面的紅色調子與青年們火紅的革命熱情融為一體,增強了色彩的凝聚力,既突出毛澤東在會議中的主體地位,又在畫面形成了金字塔的構圖,平衡了人物之間的關係。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在黨的一大會議上》陳逸飛 1977年

這幅《在黨的一大會議上》是陳逸飛的經典之作。畫作表現的是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情況,畫面截取了毛澤東演講的一個瞬間,畫中人物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毛澤東右手所指的方向,表現了年輕毛澤東在一大會議上指點江山的氣魄和黨的創始人們對中國美好明天的嚮往。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 1967年

《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為表現題材的油畫。該畫曾被稱為“開創了無產階級美術創作的新紀元”。該畫作的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畫面描繪了器宇軒昂的青年毛澤東形象。他身穿藍色長衫,左手握拳,右手持一把雨傘,正在崎嶇的山路上闊步前行。毛澤東的形象居於畫面中心,堅毅的面龐和姿態加之背景連綿的山脈和滾滾的白雲,塑造出青年毛澤東的偉岸英姿。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侯一民 1961年

侯一民的油畫《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表現了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並舉行安源路況工人大罷工時的場景,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光輝形象和革命實踐,也成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毛澤東同志在農民運動講習所》楊之光 1959年

1924年1月,國共合作的實現,推動了農民運動的開展。為培養農民運動幹部,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從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東革命政權先後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700多名農運骨幹,有力地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

楊之光的國畫《毛主席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創作於1959年,屬於運用中國畫語言創作領袖畫像比較早的作品,具有鮮明的開拓價值,它對楊之光後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畫面選取了青年毛澤東正在同幾位農民談話的場景。毛澤東站在農民們中間,而幾位農民正在聚精會神的傾聽。作品構圖成熟,水墨語言歲淡雅但蘊含著澎湃的革命激情。

十張畫帶你看懂黨的誕生

▲《韶山》李可染 1974

韶山的這座農舍是毛澤東誕生的地方,他還曾在這裡度過童年和光輝的少年時代。1925年毛澤東親自在這裡建立革命組織雪恥會,發展了第一批共產黨員,建立了韶山黨支部。1927年毛澤東回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曾在這裡開過農民幹部和農民的座談會。解放後這裡成為人們瞻仰學習的革命聖地。此幅《韶山革命聖地毛主席舊居》創作於1974年,是李可染同類題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畫作構圖完整,經過了而多次加工,最終成為李可染的經典構圖和革命聖地山水創作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參考:陳履生編著《紅旗飄飄 20世紀主題繪畫創作研究》

《中國共產黨歷史畫典》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畫典》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