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崑山舉辦紀念人民日報「崑山之路」三評發表30周年座談會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重溫“崑山之路”篳路藍縷,展望未來發展接力前行。今天(7月20日),我市舉辦紀念人民日報“崑山之路”三評發表30週年座談會,社會各界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回顧崑山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總結崑山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共話崑山發展的美好未來。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社長賀廣華,新華社江蘇分社副總編輯凌軍輝,崑山市委書記、市長杜小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雪純,市政協主席馮仁新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及歷任老領導代表出席座談會。市委副書記張月林主持座談會。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1988年7月22日,時為人民日報記者陳健、新華社記者趙明聯合採寫的《自費開發——記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長篇通訊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並配發了《崑山之路三評》評論員文章,對崑山自費開發、艱苦創業,堅持走“富規劃、窮開發”之路進行了深入報道。“崑山之路”由此而來並在全國叫響。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

座談會上,賀廣華表示,“崑山之路”是“摸著石頭過河”“堅決地試,大膽地闖”所殺出來的一條血路。30年來,崑山一直是江蘇改革開放的“探路先鋒”,“崑山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正是崑山歷屆黨政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豪邁胸懷,帶領人民群眾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幹出來的。“崑山之路”最寶貴的經驗在於:不是安之若素、坐等機遇,而是敢想敢幹、敢闖敢試。發展沒有止境,需要不斷突破自我。新“崑山之路”必然是一條登高望遠、攻堅克難、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與時俱進之路。迎來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新機遇的崑山,一定能夠勇立潮頭,再創新的榮耀。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凌軍輝表示,改革開放40年,崑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是源於崑山幹部群眾探索出了一條“崑山之路”。“崑山之路”不是一條路,而是崑山幹部群眾“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的崑山精神。崑山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貢獻者。相信在“崑山之路”精神的傳承激勵下,在崑山幹部的擔當作為下,作為“鄰滬對臺”的改革高地、臺資高地,崑山會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為標誌的新時代“崑山之路”,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杜小剛在講話中指出

憶往昔崢嶸歲月,“崑山之路”凝聚著各方心血和努力。改革開放以來,崑山從自費開發起步,走出了一條舉世矚目的“崑山之路”,有血有肉、有淚有笑,很多實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唯一性。憑著“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崑山從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躍升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領頭羊。可以說,“崑山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得益於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鼓舞激勵,得益於崑山歷任領導的接續奮鬥、薪火相傳,得益於全市上下團結拼搏、同向發力,得益於宣傳媒體的紀實報道、生動刻畫。

杜小剛指出

經驗彌足珍貴,“崑山之路”精神啟迪我們奮勇向前。從“唯實、揚長、奮鬥”,到“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再到“敢於爭第一、勇於創唯一”,這些都是“崑山之路”的豐富精神內涵,體現了一代代崑山人不斷解放思想、敢闖敢幹、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就,倍加珍惜“崑山之路”的寶貴精神財富,從老一輩領導身上感受榜樣的力量,從“崑山之路”的實踐經驗中汲取前進的動力。

“崑山之路”精神啟發我們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我們走出“崑山之路”、推動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必須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視挑戰為機遇,以創新為動力,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這是我們搶抓先機、贏得主動的第一動力;

●必須堅持開放發展不動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崑山發展的優勢所在;

●必須堅持協調發展不動搖,堅持“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發展理念,以系統化思維統籌推進,讓發展更平衡更充分,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原則;

●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建設既作為底線,又作為目標,全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崑山,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

●必須堅持共享發展不動搖,努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

杜小剛指出

新時代再展宏圖,以“崑山之路”精神引領高質量發展。全市黨員幹部要與時俱進大力弘揚“崑山之路”精神,踐行“忠誠、擔當、落實、創新、清正”要求,拿出“敢於爭第一、勇於創唯一”的膽識氣魄,以“做好高質量發展榜樣”為目標,以“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為定位,大力實施18項三年提升工程,奮力推動崑山發展“全新一躍”。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是支撐,人才科創是關鍵。我們要向老領導老前輩對標學習,拿出當年自費開發崑山開發區的精神和魄力,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具備縣域特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崑山科創中心,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一是將大力實施人才科創“631”計劃,即通過政府輔導,推動廣大企業成為人才科創主體,鼓勵現有企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形成60%人才科創基本面;通過政府引導,做大增量、做優質量,不斷增創高層次人才科創資源優勢,形成30%人才科創“高原”;通過政府主導,在“頭雁人才”引進、重大創新機構和平臺載體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10%人才科創“高峰”。

二是將著力打造人才科創載體平臺,統籌佈局夏駕河科創走廊、陽澄湖科技園、花橋國際科技創新港“一廊一園一港”科創載體。

三是將積極營造人才科創優質環境,按照崑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圍繞人才科創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推進青陽港濱水城市中心等五大功能區和軌交S1線“五區一線”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做優城市品質,大力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大城市,全力打造人才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四是將做好對接融入上海和昆臺融合發展大文章,項目化清單化推動滬昆合作成果落地,進一步豐富涉臺創新服務舉措,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杜小剛最後強調

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蘇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人民日報“崑山之路”三評發表30週年為新起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留下我們這一輩奮鬥的汗水和堅實的足跡,跑出我們這一棒的力度和質量,為崑山實現“全新一躍”作出更大的貢獻。

座談會上,陳健,趙明,崑山市委原書記吳克銓,蘇州市政協原副主席、崑山開發區管委會原主任宣炳龍,《崑山之路》報告文學作者楊守松,崑山市委常委、崑山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辰揚,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蘇旺你有限公司第一任總經理胡志明,青年幹部代表、崑山開發區經濟發展促進局(招商局)局長宋琦先後發言,結合各自的親歷親為,深情回顧了30年來崑山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和經驗體會,積極表達了進一步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促進崑山高質量發展的心聲。座談會現場氣氛熱烈、激昂,發言振奮人心、催人奮進。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各區鎮、各城市管理辦事處、各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部分企業代表,勞模代表,“千人計劃”人才、科技工作者和青年代表出席座談會。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今天,人民日報、新華社這樣解讀“崑山之路”

在今天(7月20日)下午的座談會上,人民日報江蘇分社社長賀廣華、新華社江蘇分社副總編凌軍輝分別致辭,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對“崑山之路”發展歷程進行了解讀。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賀廣華:“崑山之路”,永無止境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崑山市委、市政府舉行紀念人民日報“崑山之路”三評發表30週年座談會,適逢其時,很有意義。我們躬逢其盛,感到十分榮幸。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當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在歷史的重要轉折關頭,江蘇胡福明先生髮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衝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綻放了改革開放“東風第一枝”。

中國的改革開放堪稱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偉大的實踐。短短40年,一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貧弱國家,一躍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座的同志們都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這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回首這段激動人心的歲月,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習近平總書記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崑山之路”正是在“偉大覺醒”過後,“摸著石頭過河”“堅決地試,大膽地闖”所殺出來的一條血路。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說“崑山之路”是崑山人民殺出來的一條血路,我們《人民日報》當年的名記者陳健先生比我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丘吉爾說,歷史中隱藏著一切智慧。我們也常講,讓歷史告訴未來。今天,當我們置身新時代,站在新起點,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是對“崑山之路”走過的30年不平凡光輝歷程的最好紀念。

不怕路遠,就怕志短。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來的輝煌。起初,崑山自辦開發區,並沒有鮮花與掌聲,但崑山人民一旦認準了方向,有了遠大目標,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執著追求,埋頭苦幹,風雨兼程,決不回頭。這是何等的勇氣與豪邁,這是何等的智慧與自信!

30年來,崑山一直是江蘇改革開放的“探路先鋒”,“審批最少、服務最優、效率最高”,贏得廣泛喝彩;率先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親商、安商、富商”的開放型經濟,更是贏得“世界的崑山”之美譽。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崑山之路”,是當代中國天翻地覆鉅變的生動詮釋。回望“崑山之路”走過的足跡,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總有種精神催我們前行。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30年來,“崑山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正是崑山歷屆黨政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豪邁胸懷,一茬接一茬,一棒接一棒,帶領人民群眾腳踏實地、奮發圖強、開拓創新幹出來的。

“崑山之路”無疑是崑山人民的驕傲與自豪。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始終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參與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汗水。正是崑山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整體實力、內在魅力和發展活力無與倫比,獲得了先行一步、快人三分的比較優勢,獲得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普惠於民的發展成果,更鑄造了以“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為主要精神內涵的“崑山之路”精神。

如今的崑山,是一片擁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也是一片洋溢激情銳意變革的土地;是一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土地,也是一片文明和諧、開放包容的土地。更為可貴的是,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崑山人民,從未停歇自己前行的腳步,每天都在展現不一樣的自己,不斷給外界傳遞新的驚奇。“崑山之路”昭示我們,改革開放是沒有終點的遠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表示:“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同志還指出:“要加強注重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從這個意義上說,崑山作為率先發展的“排頭兵”,在邁向新“崑山之路”的壯麗征程中,同樣需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在傳承弘揚“崑山之路”精神中尋找繼續前行的力量。

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不斷奮進的崑山,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新問題、面臨新挑戰。

2016年夏天,我們來崑山調研採訪,寫過一篇《崑山突破發展 “天花板”》的報道。一條縣級市的新聞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是有難度的,這篇報道上了頭條,不是因為我們的報道寫得多麼好,而是崑山市委、市政府工作做得好。在這篇報道中,我們寫了崑山為破解發展“天花板”,工業項目用地只減不增,勞動密集型產業只出不進,產業佈局“騰籠換鳥”。正是崑山幹部群眾在經濟新常態下主動作為、積極施策,仍然保持了中高速發展。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增長遇到的問題,表面是增速問題,實質是結構問題;表面是需求問題,實質是供給問題;表面是產業問題,實質是路徑問題。

就崑山而言,發展水平越高,所面臨的挑戰越大。“領跑”基本現代化新徵程的崑山,如何自我加壓,持續釋放改革活力?如何兼容幷蓄,屹立對外開放高地?如何主動對接國家大戰略,提升競爭新優勢?乃至如何以開放推動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找座標、定目標?這些都是需要下大力氣謀劃的大事。

發展沒有止境,需要不斷突破自我。從“高速度”到“高質量”,崑山正處在新一輪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如果從寶貴的“崑山之路”精神源泉中汲取力量,那麼就會擁有足夠的勇氣。“崑山之路”最可寶貴的經驗在於:不是安之若素、坐等機遇,而是敢想敢幹、敢闖敢試,從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瓶頸,不斷走向輝煌。

前行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時至今日,不僅改革有“雷區”,開放有“盲區”,社會民生領域也還有諸多“堵塞區”。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需要“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智慧,更需要補齊“短板”、突破發展“天花板”的幹勁。

一切美好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以我個人理解,新“崑山之路”,必然是一條登高望遠、攻堅克難、以創新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與時俱進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崑山始終咬定創新不放鬆,創新基礎不斷優化、創新投入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動力不斷增強、創新要素不斷積聚,創新活力不斷進發。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萬丈高樓更上層樓,唯有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向前”,在創新這個核心驅動力上用非常之力,下恆久之功,新“崑山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正引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重大調整。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崑山,迎來產業鏈與創新鏈“雙鏈融合”新機遇,我們堅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已走在時代前列的崑山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一定能夠勇立潮頭,再創新的榮耀。

長期以來,人民日報始終不渝滿腔熱情關注崑山,支持崑山,為崑山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取得的各項成就而謳歌。時代在變,傳播形態也在不斷改變,不變的是媒體人的使命與擔當,是圍繞大局、服務人民的黨報精神。在未來的歲月裡,本報將一如既往為崑山砥礪奮進留下忠實的記錄。

上下滑動閱讀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凌軍輝:

“崑山之路”實質是一種實幹精神

崑山不僅是經濟重鎮、臺資高地,更是新聞富礦、報道重鎮。

來崑山之前,我心裡面始終有個問號:從沒有一家臺資企業的內陸區域,到利用臺資佔大陸九分之一、擁有4000家臺企的臺資高地:從一個血吸蟲氾濫的農業小縣,發展成為GDP3500億,財政收入350億的全國百強縣之首……改革開放40年,是什麼讓崑山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連續幾天,我帶領分社的劉巍巍、何磊靜兩位記者,深入崑山走訪調研,逐步認識到:崑山奇蹟背後是源於崑山幹部群眾探索出了一條崑山之路。

如果說崑山之路是一條路,那這條路不是誰設計出來的,而是崑山幹部一次次闖出來的。崑山開發區管委會原主任宣炳龍告訴我,為了拿下全國第一家出口加工區,兩年多時間,他跑了84次北京。為了拿下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副市長宋德強一年跑了30趟北京;為了拿下一般納稅人資格,市委書記、市長杜小剛親自帶隊一次次去北京協調,終於功德圓滿。在崑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要求廣大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在我看來,崑山的幹部就是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的典範。

採訪中,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全國各地來崑山學習取經的很多,但能夠複製崑山成功經驗的很少。一些外地幹部來崑山學習,看得情緒激動,談得頭頭是道,一旦回去卻往往一動不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原因就是一句話:“崑山之路”不是一條路。而是崑山幹部群眾“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的崑山精神。從全國最早搞工業小區,到全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從全國首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到全國首批開展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在崑山,誕生了很多全國首創、全國第一。

可以說,崑山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貢獻者。

一切過往,皆是序章。相信在“崑山之路”精神的傳承激勵下,在崑山幹部的擔當作為下,作為“鄰滬對臺”的改革高地、臺資高地,“崑山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祝願崑山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為標誌的新時代“崑山之路”,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上下滑動閱讀

刚刚,昆山举办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