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台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爲「拖四代」嗎

60年前的今天,新中國首臺拖拉機在洛陽順利下線,老楊是見證者之一。此後,老楊與兒孫,接續奮鬥在中國一拖。

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為“拖四代”嗎

“東方紅”拖拉機制造成功,中國進入“耕地不用牛的時代”

1958年7月20日,在歡慶的鑼鼓聲中,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披紅掛綵問世。老楊以中國一拖團委書記的身份見證了它的誕生,每每提及,都激動不已。

過了30年,老楊的兒子大楊正值青春時光。在那個年代,大楊最得意的事,就是擔任中國一拖二裝廠的調整工,在完成“小四輪”出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後,開著拖拉機奔向2公里外的停放場。

又過了30年,老楊的孫子小楊作為光榮的“拖三代”,在配件中心走馬上任。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倉庫,5000多種配件,他只需操作一下手機軟件,幾千萬元的拖拉機配件便可順順當當發往全球……

60年,足夠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60年,足夠新中國的拖拉機產業從產生到茁壯。拖拉機產業通過無數人的努力而快速發展,而農機人的拼搏也在一款款新型拖拉機上熠熠閃光。

01、老楊 見證新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

老楊叫楊一川,是個老革命。他早年參加八路軍,打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又隨著大軍南下,在南陽轉入地方建設。1955年,31歲的老楊來到洛陽擔任中國一拖首任團委書記,參與了建設一拖的全過程。

據《一拖廠志》記載,建廠初期,在老楊等人的帶領下,一拖團委組織青年團員積極參加建設工作,僅1957年的義務勞動,就開展了9.6萬多個工時,給國家節約12萬多元。

拖拉機廠建成投產後,老楊參加了第一臺拖拉機下線剪彩儀式。後來的茶餘飯後,每每回憶起那天的情形,他便情緒激動。老楊經常滿懷深情地對全家人說:“一拖是共和國的長子,拖拉機是我們的孩子!”短短的話語,道出了老楊對一拖的綿綿情懷。

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為“拖四代”嗎

老楊(右)和同事在中國一拖

老楊的激動不是沒有道理的。

創業最艱難,人才匱乏、設備簡陋、技術不足……那時建設者沒有住房,挖的窯洞不夠住,一些人就天當被子地當床,睡在野外。大家一腔熱血,沒有人叫苦叫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經過3年的艱苦創業歷程,在昔日隋煬帝的御花園上,建設出一個“十里紅拖城”。

1958年7月20日,一臺拖拉機開出廠房,走出了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關鍵的第一步。這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第一臺拖拉機——“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中國農業“耕地不用牛”的時代正式開啟。

很多老工人回憶,作為中國一拖的第一代產品,當時這臺拖拉機是引進蘇聯德特54履帶拖拉機的結果,並且是由工人肩扛手抬、敲敲打打組裝起來的。

僅僅3個月後,針對“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的升級換代工作就開始了。1959年,作業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的“東方紅”75履帶拖拉機問世。1962年,“東方紅”拖拉機“開”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幣,成為那個時代國人的集體記憶。

隨後,我國拖拉機產業一路發展,老楊則從壯年到老年,見證了我國拖拉機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興的一幕幕壯麗圖景。其後,他隨著崗位調動甚至去了外地。但離休之後,老楊又回到洛陽。臨終前有一天,老楊讓家人用輪椅推著來到了中國一拖開工典禮的奠基石前。老楊輕輕撫摸著石碑,嘴裡喃喃唸叨著,家人聽不清言語,只覺他的眼神格外深情。

02、大楊 擔任“小鐵牛”出廠把關員

/老楊來洛陽那年,老楊的兒子大楊楊建林出生,排行家裡老三,一家人擠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大楊每每提及,卻顯得非常自豪:“因為我們家在十號街坊,那時候一說你是住在九號街坊、十號街坊的,就證明你來得早,是第一批參與一拖建設的‘老人’。”

22歲那年,大楊通過招工來到中國一拖上班,成為中國一拖大家庭的第二代成員。他起初在704分廠當車工,後來又擔任調整工。

調整工,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從事機器設備的調整和試運轉的工人。在一拖,這項工作內容具體包括檢查燈亮不亮、喇叭響不響、剎車靈不靈、發動機漏不漏油等。通過了大楊檢查的拖拉機,就可以順順當當開入停放場,隨後入庫、銷售,奔向全國各地大顯身手。

大楊一開始主要負責履帶拖拉機調整。那時,停放場在2公里外,大楊檢查完車,就要一臺臺開過去。開著人高馬大的拖拉機在廠區裡奔馳,用現在的話說——別提多“拉風”了!

而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1981年,隨著國家不再對一拖下達指令性計劃,加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大型履帶拖拉機的舞臺越來越小。這一年,其銷量從1980年的2.4萬臺,下跌到不足1萬臺。

由大改小,從大型履帶拖拉機到“小四輪”,1983年12月,“1頭牛價格、8頭牛力氣”的“東方紅”15馬力小四輪拖拉機批量進入市場,反應良好。大楊負責調整的機器從此也變為更加小巧的“小鐵牛”小四輪拖拉機。

再後來,帶著濃重的時代烙印,大楊也迎來了一次次崗位變動:從事勞務開發工作,趕赴動力公司就職……而拖拉機產業也迎來了更大的變革。

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為“拖四代”嗎

1987年3月17日,“小四輪”出廠

對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己任的中國一拖來說,“小四輪”同樣不能代表行業發展的方向。在其積極推動下,1985年,中國和意大利拖拉機合作項目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由中國一拖擔綱,引進意大利菲亞特“大輪拖”產品技術。

而等到大楊退休的2015年,從消化國外圖紙到一步步實現國產化的“東方紅”“大輪拖”,銷量比上一年增長22%,穩居行業首位,其新開發的動力換擋系列產品銷量增幅在6倍以上。

如今,中國一拖擁有覆蓋18馬力到280馬力功率段的全系列拖拉機品牌,“東方紅”也成為國內最暢銷和保有量最大的拖拉機品牌。

03、 小楊 當上智能倉儲系統“指揮家”

2003年,大楊的兒子小楊大學畢業。眼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朝沿海地區去了,這個叫楊帆的年輕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留下來,當上了一名“拖三代”。

那一年,中國一拖提出打造“百億工程”發展戰略目標。次年10月11日,“東方紅”大馬力輪式拖拉機年產銷量首次突破萬臺。

不同於長輩們在一線奮鬥,小楊“另闢蹊徑”,今年成為企業管理倉儲配件的“指揮家”。昨日,在他工作的地方,小楊興致勃勃地給我們展示了“多碼定位”、功能分區及可視化倉儲體系建設等各種“高大上”技術。

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為“拖四代”嗎

小楊在智能倉儲中心

智能倉儲只是中國一拖進行智能改造技術提升的冰山一角。今年6月初,被稱為“國內無人農機技術最高級別競技”的中國首輪農業全過程無人作業試驗在江蘇興化正式啟動。中國一拖設計研發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成功進行田間作業演示,率先實現全過程作業。

作為該試驗的重要參與者,早在2016年發佈國內首臺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拖拉機的中國一拖,目前正在開發手機操作終端、全景技術和智能農業作業系統,結合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持續加快產業升級。

60年過去了,楊家從最初擠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裡,到如今住進100多平方米的現代住房,從步行幾里地上班,到如今開車5分鐘即到工作單位,生活水平在提升,一代代拖拉機從業者在成長,而拖拉機行業也在不斷升級:動力換擋、無級變速、國三排放、無人駕駛……一項項昔日高不可攀的“黑科技”逐漸成為拖拉機的標配;MES生產管理系統、農業大腦、電商購物……一個個與國際接軌的新興平臺助力整個行業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

如今大楊退休,平日裡最關心的還是有關拖拉機的新聞。小楊正值奮鬥年華,運用現代化技術將一款款配件打包裝箱,發往河北、山西、山東,美國、古巴、南非……小楊的孩子已經五歲了,在和父輩們同樣接受著周邊的拖拉機文化的同時,正上著企業的幼兒園。

這個孩子會不會成為“拖四代”?而等這一代孩子成長起來,那時的拖拉機又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我們都很期待。”小楊一臉希冀。

6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臺拖拉機誕生,老楊家會成為“拖四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