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今天整個小程序,已經有接近3億的用戶,100萬左右的小程序的總量。這個量已經是比較驚人的一個數據了。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圖|GGV投資副總裁李浩軍

上週,我們預告了GGV紀源資本副總裁李浩軍將在饅頭商學院直播,講述他對小程序行業的觀察。

浩軍曾被評為“最具潛力35歲以下創投明星”,曾主導及參與了小紅書、keep、哈羅單車、好好住等項目的投資。

在小程序領域,浩軍也親手投出了享物說、黑咔、糖豆等熱門公司。

不管你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只要你對小程序感興趣,對微信生態感興趣,就一定不能錯過今天的推送。

以下是浩軍關於小程序生態的 9 條見解。

1.小程序講究即用即走,其最主要的入口是在微信群

小程序的入口大概有60多個,但最主要的入口還是在微信群。在微信群以外的兩大入口,一個是在朋友圈,另一個在主頁面的下拉。

小程序的生態真正蓬勃起來,是在今年,去年都是在進行鋪墊工作,比如說搜索、掃碼、附近、聊天窗口等。

聊天窗口是小程序最重要的一個場景,因為小程序講究即用即走,就是在不同的場景裡面,喚醒不同的服務。服務結束以後,不會產生太多的留存,用戶離開場景以後不太容易主動進行小程序的二次喚醒,所以小程序整個的使用流程是比較簡單高效的。

2. 流量增長迅猛,預計Q4季度有更大爆發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從流量的角度看,去年上半年,整個小程序並沒有爆發,不管是從開發者,還是從資本上,大家都是持比較觀望的態度。

從三季度開始,有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起量,到第四季度的時候,產生了一個比較顯著的放大效應。進入2018年以後,從1月份大概50萬的小程序量,到現在差不多100萬。半年的時間小程序的數量又翻了一倍。

今天整個小程序,已經有接近3億的用戶,100萬左右的小程序的總量。這個量已經是比較驚人的一個數據了。

這樣講可能不太直觀,我們來和蘋果的應用商店的應用數據做一個比較:

蘋果從2007年發佈第一款iphone,到今年是接近11年的時間,到現在為止,整個app store總的應用數量在300萬左右,做到這個數據,蘋果花了10年。

但小程序經過去年一年到今年,大概只花了1年半,現在的小程序數量就達到了100萬,這個發展速度非常驚人。

在這裡面,我們能看到的是大家對於新流量的渴求,以及開發者對於微信生態的重視程度。

3.小程序的潛力:拉新、促活、轉化

有了這樣一個生態以後,大家能用它做什麼?小程序到底給新的開發者帶來了什麼?

我們覺得,在一開始的時候,小程序帶來的最直接的利好是流量紅利,直接體現就是在產品的拉新、促活,以及轉化上。

拉新是指,在微信整個產品裡面,全部加起來有將近60個小程序入口,包括剛才說的最大的入口——群聊窗口,以及聊天窗口和主菜單的下拉等等。

通過社交關係的裂變,新用戶獲取的難度相對來說低了很多。

現在整個移動互聯網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業態了。

今天,對於一個新的開發者或者創業者來說,如果你在市場上去推廣你的新產品,如果沒有特別好的想法,或者差異點,純靠市場行為獲量,基本上你很難獲取到規模化的新用戶。

因為整個市場和用戶端已經相對飽和了,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從流量端的角度看,騰訊、頭條、快手、阿里系等,已經完成了對於整個的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分割。

在當前這個比較穩定的局勢下,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比三五年前高了很多倍。

五年前,一個CAC也許只要花1、2塊,而今天你至少需要付出接近10塊錢。

新產品很難承受這樣的成本的。

但是小程序可以利用好社交關係的裂變。當一個鏈接被丟入一個群的時候,它很容易產生指數級的爆發,對一個小程序來說,今天還是很可能一個CAC能做到不到1塊錢的成本。

所以和一個APP的安裝和激活相比,小程序有非常明顯的獲客優勢。

另外在微信裡面,獲取用戶後的交易轉化成本也變得非常低。

從轉化的角度來說,因為微信有比較完整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生態,可以藉助微信支付,藉助它的群裂變的能力,藉助它的地址功能等很多功能,交易轉化成本大幅降低。

從你看到一個鏈接,到微信裡面完成交易,大概可能只需要3到5秒的時間。

這在傳統APP端的話,可能要10倍到20倍的時間,如果你的鏈接是一個APP 的下載鏈接,從註冊,再到交易轉化,這裡面的流失率至少要在90%以上。

所以從轉化的角度來說,小程序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4.長期留存可能遭遇挑戰

這和小程序自身的定位有關。

小程序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即用即走,所以在一個沒有中心化的平臺、中心化流量的一個產品形態裡,對於產品的二次喚醒,相對比較難。

除非你的使用頻次足夠高,或者說你的基礎流量足夠大。

比如說你在群裡可以不停的看到同一產品的分享鏈接,或者在不同的場景裡面,經常會看到用戶的分享。

但這裡面可能會有另外一個問題,即是不是涉及到誘導分享,或者說你分享的鏈接,曝光次數過高,會不會觸犯微信的一些規則。

在這種前提之下,你需要有不停地去喚醒用戶的能力,否則作為用戶主動去喚醒的這個入口是不大可能的。

5.各類小程序使用現狀:工具類佔比下降,上升最快的從交易類轉變到遊戲類

一個生態早期的時候,工具類開發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工具類的應用,往往承擔著教育用戶,教育市場的作用。

就好像2007年,iphone發佈以後,從2007年,2008年,2009年,當年的IOS,還有安卓,最早的應用都是類似於像手電筒、尺子一樣,非常簡單的工具類的應用。

但這些應用慢慢會集存在系統內部,變成標準的插件和配件。

早期其實是需要這樣一些簡單的工具去教大家去使用,去如何利用好小程序,瞭解小程序能幹什麼,這是生態初期的一個表現。

隨著時間往後推移,工具類比重會慢慢慢下降,然後娛樂類會往上走,應用類會往上走,遊戲類也會往上走,這是很典型的趨勢。

去年年初,小程序單次使用時長大概達到一分多鐘,到去年7、8月份,已經大概接近4分鐘,翻倍成長,對小程序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水平了。

這也就意味著大家對於小程序,能夠實現的產品完成度以及它的應用場景,已經有了極大的擴展。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6.小程序的使用高峰,和微信有明顯區別

我們都知道,微信和用戶的作息規律保持一致:晚飯以後是微信使用的高峰。

但是小程序是有明顯的不同。小程序的使用時段從早到晚都相對平均,因為它是遵循即用即走的概念,它填充的是碎片時間,有著非常明顯的碎片化的特徵。

所以從早上9點開始到晚上9點,它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峰值。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但是其實除了小程序以外,任何一個APP的應用,都是有比較明顯的一個峰值特徵的,它可能是在某個用戶的比較整段的時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高峰。

比如像一些年輕的APP,它基本上在晚上9點或者10點以後,甚至說從周來說,每週五,週六,週日,甚至延遲到週一是波峰,但是週二,週三,週四,一定是一個低谷。小程序是一種比較無縫的服務,所以沒有明顯的峰值。

比較有早期嗅覺的一些APP,他們嗅到了小程序的流量紅利,所以很早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產品中的一部分功能,或者整個的產品的形態,從原本的公眾號或者原本的APP,遷移到了小程序上。

藉助小程序,從結果上來看,這些app獲得了很高的一個成長性。

除了原生的工具和原生的公司以外,還有一些我們叫做新物種,它就是完全基於小程序,長在小程序上的一些新形態的公司。

這些公司在早期的時候,對於整個小程序生態而言,都是一些很有意義的拓展。

7.對騰訊來說,小程序更重要的使命在於服務長尾需求,和滿足線下服務場景

小程序對於微信,或者對於騰訊來說它的意義在哪裡?

答案是,進一步加強用戶對於微信的黏性。

微信從一個流量巨大的即時通訊軟件,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生態系統/超級APP。

微信從最早的即時通訊/熟人社交,逐漸添加社交(朋友圈)、媒體(公眾號)、陌生人社交(附近的人、搖一搖)、電商(購物/京東)、遊戲、金融(微信錢包)、搜索引擎(搜一搜)、新聞聚合(看一看)等各項功能,但仍然只能覆蓋頭部需求。所以,小程序的出現讓微信滿足用戶的長尾需求成為可能,真正讓用戶對於微信“欲罷不能”。

這可能是對騰訊來說,或者對微信來說,小程序的更重要的一個使命——也就是通過體驗更好的即用即走的服務,去更好地服務長尾需求,更好地滿足線上線下的鏈接。

我們為了驗證這點,也做了一些數據上的比對。我們在小程序出現前後,去觀察微信的使用次數、使用時長、微信支付的一些數據的變化。我們看到,小程序起來了以後,對於整個微信的使用次數,使用時長以及微信支付的使用頻次都有很顯著的增加。

所以還是證明,在一些以前看似長尾的一些需求上,小程序對主產品有比較大的刺激作用。從這點上來說,小程序對於微信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產品。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新鮮出爐!關於小程序生態,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

除了長尾需求以外,微信的另一個短板是在於線下的服務場景。

之後小程序上可能能出現的比較大的機會,可能是存在著所謂線上和線下的鏈接。

因為這點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其實是一個比較重的服務。它作為頭部公司,很難做得很深,但作為這樣一個連接器的話,其實它的意義是在於能夠儘量連接更多線下的服務。

因此在一個線上流量所謂飽和的狀態下,我們有沒有一些更有效的手段,利用這樣的一種平臺和服務,利用小程序這樣一種形式,能夠做更好的線上線下的連接,這接下來可能是一個比較有機會的點吧。

8.小程序發展良好,但仍無法撼動現有的APP生態

相對於傳統APP來說,小程序具有這些優點:無需下載、體驗度接近原生、背靠微信巨大流量、開發維護成本低、開發效率極高。

但同時,小程序的短板也很明顯:無法承載大應用、留存困難/沒有留存的概念、入口過深、無法推送、傳播困難(轉發朋友圈等功能受限)。

這其中,低頻且使用簡單的三類APP最容易被替代:

1)工具型產品:計算器、萬年曆、天氣工具等。

2)特定場景/線下服務領域 :餐飲(如星巴克、肯德基)、零售/超市、醫院、公交等。

3)O2O領域:攜程、美團外賣、餓了麼、滴滴、摩拜、ofo、貓眼等。

這類APP不同用戶的使用習慣差異很大:

對於常用這一功能的高頻用戶來說,APP的體驗更好/每次打開更便捷,依然會選擇使用APP;但對於偶爾使用這一功能的用戶來說,小程序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但總體來說,在現階段小程序對於現有成熟APP平臺的替代作用有限,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

第一,小程序雖然下載成本低,但是長期使用成本高(入口深)。

第二,小程序現在的一大賣點是無需下載,不佔內存。

但是一方面,隨著硬件的發展,無需多久手機的硬盤和內存都會大幅增增加,幾百G的手機成為標配,另一方面,我們的網速會變得更快,瞬間下載一個APP不會很難。

另外,對很多大平臺的App來說,它可能會開發一個少量功能的小程序版本僅供試用,但是更多更好的服務、功能還是要下載App。小程序的只是相當於這些大平臺APP的一個流量入口。

9.小程序VS支付寶:小程序最大的競爭對手分析

除了微信小程序外,在整個微信生態之外還有阿里,還有整個手機的設備廠商,比如百度也發佈了自己的小程序。怎麼看這個不同的小程序之間的一個競爭關係呢?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理解微信小程序背後的核心是什麼——

第一,社交流量。

在社交關係這一點上,除了微信以外,不管是支付寶,還是百度,它們其實都是天然不具備的。

第二,用戶基礎。

今天小程序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是因為微信有10億的日活。

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產品打底的話,小程序很難成立,這也是為什麼它有那麼高的轉化率、那麼快的裂變速度。

但這件事情,在支付寶上是不成立的。

因為支付寶本質上是一個支付工具,它並不是一個社交產品。

但支付寶的優勢在哪裡呢?

B端,支付寶擁有大量的B端客戶。

B端的客戶,基本上最大的場景,是在支付場景。

所以在線下B端的支付場景上,支付寶相比微信,還是有比較大的優勢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對於微信而言連接線上線下,以及線下的零售,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這一點不管是從競爭關係上,還是從今天小程序的發展的階段上來看,都是比較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