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緣起於13歲孩童時代的感情覺醒,對偶像的崇拜之情。

徐靜蕾飾演的小女孩在13歲時遇到了姜文扮演的作家,便被深深吸引卻又不敢靠近。

多年以後女孩長大成人,再次回來找姜文,併產生了男女之間的肌膚之情。

女孩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便悄悄生下孩子,一個人撫養孩子長大。

女孩的孩子卻因為生病無法救治,意外死亡。

這封信便是寫在孩子死之後,信中講述了姜文所不知道的這段感情,以及女孩的心理變化。

一份隱藏十多年的暗戀,無法說出口的暗戀情感。

在一個女人十多頁的書信中,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在這一秒鐘裡,這位老人,只在我童年時見過我的人,卻在這一秒鐘認出我來。我真想為此而跪在他的面前吻他的手。我快速地將那些紙幣,你用來懲罰我的紙幣從暖手筒中抽出來,全塞給他。他吃驚地望著我,全身顫抖——在那一剎那,他對我的瞭解勝過你在一生中對我的瞭解。 ”

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這部作品其實翻拍自奧地利茨威格的一部文學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對於女人心理狀態的把握,精準而不做作,如果你也曾暗戀過一個人,你會毫不猶豫的一口氣讀完全篇。

這部短篇小說曾被翻拍成同名電影,2004年由姜文和徐靜蕾主演,劇中還原了書中熟悉的文字。

本書版本收錄了七篇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1.

開篇《灼人的秘密》,茨威格對於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活動、環境的塑造和描述,便充分展現出非凡的文學功底。

男爵、男孩、男孩母親,每一個人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群體。

無聊的生活中充滿寂寞氣息,自覺瞭解所有女人,沉浸於男女挑逗情感無法自拔,男爵代表了這一群體。

男爵母親代表著典型的已婚孤獨女人群體,暗淡失色的婚姻生活已經激不起女人的激情,內心嚴重缺乏愛的滋潤

靠牢籠般的婚姻維持生活,但依舊渴望重新收穫愛情,生活中遇到追求者都會令她們心動不已,想要在仰慕者面前一展風情,卻又受困於已婚的身份,矜持又放蕩的狀態在男爵眼中一覽無餘,順利成為男人眼中的獵物。

十幾歲的孩子是最渴望得到關注的年紀,他們處在童年和成人的成長期,自我認知已經開始趨於成熟,行為上卻依舊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渴望與成人的接觸和交流,但卻總是被看作孩子被忽略。總是適時糾正自己的行為,以符合成年人的判斷標準。

男爵便是利用這些特點,通過與男孩的接觸,使男孩成為獵取女人的工具。

男孩對男爵從朋友式的信任、到對母親的懷疑和跟蹤、到對男爵情緒的爆發、到最終一個人買票跑回家,是成長期孩子對於成年意識的覺醒。

母親曾一直把孩子看作是糟糕的麻煩,是妨礙約會的障礙物,但在失去孩子的那一刻,作為一個母親的覺醒才被激發出來,她決定放棄放蕩的生活,重新迴歸一個母親和妻子的位置,也是孩子給她上的一堂教育課。

讀到最後才明白,男孩才是茨威格的代言人,在感受到多彩現實時的驚喜和恐慌,這便是成長吧。

夢中醒來不知是夢還是現實,但我們終將要面對如夢般未知的未來。

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2.

茨威格一生中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併,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 。

同樣體現在茨威格的小說作品中,有對戰爭流亡的人生經歷的映照,更多的是對同時代社會、人性的揭露。

《里昂的婚禮》描寫了一對戰亂中失散的情侶,在監獄中偶然相遇。這令痛苦中的人們興奮不已。

監獄中的人們清楚的知道即將面臨的是死亡的命運,但依舊在死前的一晚,為這對未晚婚的情侶舉辦結婚儀式,在簡陋的監獄裡為他們騰出狹小的獨立空間作為洞房。

即使在第二天就要走向死亡,人們也願意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去分享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戰爭永遠摧毀不了人的精神世界。

《看不見的收藏》作品主角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收藏家,一生摯愛收藏事業,雖然雙目失明卻隊收藏事業有著無窮的熱愛。

當一位老收藏家,面對大城市來的文物研究人員時,便激發了老收藏家分享的慾望。

老收藏家一一像客人展示著他的傑座,每一幅畫的線條,色彩,圖案,落款,早已刻在眼盲的收藏家心裡。

“他輕輕地撫摸著空蕩蕩的畫夾——這一幕不寒而慄。”

原來老收藏家口中這些珍貴的文物,早就被妻子和女兒迫於生活壓力變賣掉了,她們以同樣尺寸的白紙代替了原來的作品。

因為這是他終身熱愛的事業,也是他活下去唯一的精神動力,即使他每天摸到的都是空無一物的白紙。

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在戰爭年代,一個依舊精神富足的老收藏家的故事。

像他在故事結尾說的:

“我已經走在了大街上,這時聽見樓上開窗戶的聲音、有人在上面喊我的名字。

是真的,那位老者不顧家人勸阻,用他那雙目早已使命的雙眼望向我應該走的方向。他衝我的方向搖動手帕,喊道:祝您一帆風順!

窗口那兒是老人快樂而矍鑠的面龐,下面卻是行色匆匆、愁雲滿面的人們,行走在令人厭惡的街道上。

他和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瞬間,此時我又想起一句老話——我相信這句話是歌德說過——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象棋的故事》中表面是在寫一個木訥少年意外被發現是象棋天才,繼而成為世界象棋冠軍的故事,實質是在影射納粹統治時的殘暴。

茨威格以第一視角去探究怪才象棋冠軍的心理狀態時,卻意外發現另一個象棋高手,反敗為勝與世界冠軍打成平局。

然而這位隱藏在人群中的象棋高手卻說自己已經二十多年沒有下過棋,對象棋的瞭解源於一場沉默的牢獄之災。

統治者以精神折磨的方式,將人們關在獨立的房間裡,沒有文字、紙筆和人,只有床和桌子以及無數裂縫的牆。

當人處於完全被孤立的狀態時,沒有痛苦,沒有慾望,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內心就會徹底失掉防線。

就在他即將面臨心理崩潰時,意外中獲得了一本象棋棋譜的書籍,這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自己便是最大的對手,無數次與自己的對弈,讓他患上了精神分裂,同時也變成了象棋高手。

象棋高手與世界冠軍的對弈已經無足輕重,在茨威格的筆下,彷彿看到鏡子中另外一個自己,一個一直都存在卻永遠打不倒的對手。

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3

茨威格小說的寫法,多常用第三者視角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溫暖的筆觸描繪著不起眼的小人物。

《 勒波雷拉 》和《舊書商門德爾》兩部作品分別寫了一個女僕和書販子的故事。

茨威格眼中的女僕完全沒有女人的模樣,有著“野獸”般的模樣、眼神中透露著“野獸”的野蠻和無知,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內心完全荒蕪的一種人。

就是這樣一個從來不會有人類情感、活得像冷冰冰野獸的女人,終於還是遇到了一個喚醒她的男人。

茨威格的筆下一直都對這個女人充滿鄙夷之情,無論是在男主人面前的形象描寫,還是在面對內心情感時的卑賤,茨威格就像男主人一樣厭惡著這個鄙俗又危險的女人。

最終女僕因為男主人的厭惡被趕出家門,內心無法承受,選擇了自殺身亡。

很多人讀到最後會對女僕心生憐憫,認為是男主人的無情害死了女僕。

女僕空洞鄙俗的內心在得到男主人的關心時,便成為自私的殺人利器,她用自己野獸般的無情殺死了女主人,只為滿足內心的私慾。

茨威格成功寫出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個道理,內心的豐盈才配擁有富足的生活。

《舊書商門德爾》講述了一個有靈魂的書販門德爾,對書有偏執的熱愛,無家無業守在維也納小城的一家咖啡館,做著販賣書籍的工作,勉強維持生活。

雖然是書販的身份,但門德爾淵博的學識,卻吸引了很多名人到訪,一起探討文學作品,咖啡館的老闆也一直為他保留著一張大理石桌,那是門德爾除了書之外的唯一陣地。

門德爾只醉心於書的世界,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從不關心,最終因為一封書信招致兩年的牢獄之災。

這一切徹底改變了門德爾的生活,在監獄中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食糧,出獄以後,彷彿換了一個人一樣,被折磨得再也沒有當初對書的熱情。

現實環境也容不下這個曾經備受景仰的舊書商,咖啡館老闆換了人,門德爾失去了他唯一的大理石書桌。一個原本精神富足的人,被現實徹底擊垮。

現實面前,精神世界強大了無論什麼都無法打倒。精神世界垮掉以後,現實生活便像洪水猛獸般將生命吞噬了。

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4.

最後寫一寫這本書命名的短篇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徐靜蕾變迷妹倒追姜文?劇情沒有這麼簡單

電影具體情節,自行補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