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代夏——勝者總有德,敗者總好色

夏的最後一代君主名字叫“履癸”,這是《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竹書紀年》說他名“癸”,又名“桀”,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夏桀。

關於夏桀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脯林酒池”。《國語*晉語》說夏桀造瓊臺、象廊,極為華麗,傾盡百姓財力。瓊臺,以美玉所堆砌的高臺;象廊,用象牙雕刻成的長廊。說夏桀獲禽獸堆積如山,以禽獸之肉炙烤為脯懸掛如林。又鑿大池注酒,池中可以行船。夏桀伐有施氏而得到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紅顏禍水、美人妹喜,於是就和妹喜在脯林酒池中淫樂而不理政事。這種描寫給人的感覺是窮極想象以致誣名,讓人把夏桀這位遠古的君主看成是洪水猛獸一樣有害的事物。後來這種描寫模式成了經典,屢屢套用在商紂王、周幽王身上。

商湯代夏——勝者總有德,敗者總好色

妹喜

《史記*夏本紀》又說“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文字必然帶著作者的主觀性這是肯定的,何況還是後世人記前世的事。但是到了夏桀的時候夏的確是衰敗了,這個結果大致無差,衰敗的原因應該比較複雜。夏夷的紛爭應該也是一個原因。

《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桀曾經“召湯而囚之夏臺”,不過後來又釋放了他。至於為什麼囚禁湯,有可能是因為湯更得人心,也有可能是湯做了違逆夏桀的事,或者是湯已被夏桀視為敵手。

我個人認為,可以參考《竹書紀年》。“二十一年,商師徵有洛,克之。遂徵荊,荊降。”夏桀在位的第二十一年,此時商的首領就是湯,湯在這一年征服了兩個小國,一被滅一投降。

對比來說,如果夏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惡君主,則商湯正好相反。夏桀不務德而武,商湯之仁德可及禽獸。雖禽獸之微亦且及之,而況於人乎。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叫作“網開三面”。商湯出門的時候看到有人拿著網捕鳥雀。那人口中祝禱說,無論是天上墜下的還是從東西南北四面八方飛來的,都要落在我的網裡。商湯聽了不忍,令那人解三面網只留一面,又替他重新祝禱說:鳥願意向左的就向左,願意向右的就向右,想高飛的就高飛,想低就的就低就。任鳥飛翔只有捨命要死的落於網中。這個故事出自於《史記*殷本紀》,這種仁德給人感覺總是帶著點刻意的味道。

《竹書紀年》記載說“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於夏臺。”也就是說在商滅二國的第二年,商侯履就是商湯,去朝見夏桀的時候,就被囚禁了。《殷本紀》記載成湯名叫“天乙”。《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成湯名“履”,在他滅夏稱王之前稱他為“商侯履”。

也許是因為之前商的攻伐征戰讓夏桀有了戒備心。那麼為什麼又放了湯呢?“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於商。”湯被釋放後,諸侯們立刻就像湯臣服了。可能夏桀的壓力就是來自於諸侯們。迫於諸侯們施加的壓力不得不釋放了商湯。

商湯代夏——勝者總有德,敗者總好色

夏桀

之後商的擴張就沒停止過。“二十六年,商滅溫。”、“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會諸侯於景亳,遂徵韋。商師取韋,遂徵顧。”兩年之間接連滅了幾個小國,看起來是抓小放大,好滅的先滅了。昆吾應該是個勢力大的,所以放在後面。“二十九年,商師取顧。”、“三十年,商師徵昆吾。”

是什麼原因讓商一而再地滅其他國家?如果說修德使遠人來服,那就用不著征戰。如果說都是別國來犯,那也太巧了,怎麼每年都有來犯的?或者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商主動征伐。記得《論語》裡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是作為春秋時期的孔子的觀點,也許不能代表之前夏商時期的社會主流觀念。但我想,春秋距離夏商總比我們現在幾千年之後要更近一些吧。那麼夏桀為帝,作為諸侯的商侯履顰繁征伐該怎麼看?

夏桀最後的結果:《史記*夏本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鳴條之戰是夏商之間的一場重大戰爭。《竹書紀年》記載“三十一年,商自陑徵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

鳴條,這個地方《竹書紀年》裡說舜帝四十九年時,帝曾居於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 這個鳴條究竟是哪兒,我還真說不好,我查過有的說是山西夏縣,有的又說在湖南永州。

商湯代夏——勝者總有德,敗者總好色

商湯解網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