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香港了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導多倫縣綠色發展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7月20日,《大公報》整版刊發多倫縣綠色發展的稿件,對多倫縣的生態建設、旅遊產業等方面進行了詳實報道。此次報道是2018範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參訪團於7月15日—16日來多倫縣實地採訪的。

2018範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團委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舉辦,參訪團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編導、記者,香港公開大學、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樹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9所香港學校及北京理工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等27名傳媒專業學生組成。活動旨在秉承範長江精神,讓兩地傳媒學生重走範長江當年的採訪之路,藉助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網全媒體平臺,以香港青年一代視角,向香港各界客觀生動介紹和展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內蒙古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同時鍛鍊媒體行業新生力量,讓青年人成為港蒙友誼橋樑的接班人。

在多倫縣的採訪活動中,參訪團實地到多倫縣匯宗寺、瑪瑙城、龍澤湖公園、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水泉項目區、總理視察點及多倫湖景區進行了採訪。參訪團的學生都是第一次來到多倫縣,大家對多倫縣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人文歷史、優美的居住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所吸引,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和所見所聞,用筆和鏡頭記錄、展現了多倫縣的綠色發展,也讓香港地區瞭解了多倫,擴大了多倫知名度。

多倫治風沙18載 築首都綠色屏障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圖:“範長江行動內蒙古行”走進多倫湖─灤河水源地/大公報記者王月攝)

2000年春季,數場沙塵暴襲擾首都北京,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北溯風沙源頭,最終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做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範長江行動學子們日前參訪了“多倫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下稱,沙源治理工程)”,短短18年時間,當年黃沙漫天的風沙源,如今卻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林海。多倫縣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左鴻飛坦言,“多倫曾是懸在首都頭頂的一盆沙,但今天這裡卻是‘天然氧吧’,併成為守護京津地區正北方的綠色屏障”。(大公報實習記者 蘇靜欣、王鳴遠、姬越、雲子毓錫林郭勒盟報道)

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古城,但上世紀70、80年代,受自然災害、開荒及超載放牧等因素所累,多倫縣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7%,並形成東西走向的三條大沙帶。彼時,多倫縣被沙海圍困,每當沙塵暴襲來,當地便遮天蔽日黃沙漫天。

狙擊土地沙化七分靠保護

由於多倫縣海拔高出北京1000多米,且其至北京的直線距離約180公里,每逢大風颳起時,沙塵便從高處傾瀉而來。當地人說,多倫縣就像“懸在首都頭頂的一盆沙”。

上述情況一直持續至2000年,在朱鎔基批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後,國家隨即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與此同時,多倫縣當地政府亦明確了“生態固基”的發展戰略,並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多措並舉綜合治理土地沙化。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被風沙侵蝕嚴重的山體如今已經變成了漫山遍野的綠色。在總理視察點的位置上,原本被黃沙覆蓋的路面現在已經變成土質更加緻密的紅土,大大減少了揚沙對於自然的侵蝕。

“我到林業局工作已有15年,從2000年開始,多倫縣生態環境經一代人努力已獲一定成效。”左鴻飛在沙源治理工程現場向記者表示,目前多倫縣林草植被恢復較快、流動沙丘已趨於固定。他還表示,多倫縣已逐漸建立健全了以森林公安、鄉鎮護林大隊、村組生態防護員為管護隊伍的“三級管護網絡”。

生態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短短18載,多倫縣生態環境出現質的轉變。據瞭解,全縣林地面積從2000年的54萬畝,增至目前的293萬畝;項目區林草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不足30%提高至目前的85%以上,森林覆蓋率亦從6.8%提高到37%。此外,2011年實施的百萬畝樟子松建設,在2016年就已完成。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採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有關治沙人的真實故事。在多倫縣淖爾鎮新民村,一個叫馬雲平的人被當地人譽為“咬定沙山不放鬆的治沙人”。18年來,老馬堅守在自己承包的3800畝沙丘和沙帶裡,憑著自己的執著,讓昔日的沙海變成了今日的綠洲。這些年老馬連續投入幾十萬元治沙、種樹,但當樹苗販子提出高價收購樹苗時,他卻果斷回絕:“生態帳不是小帳,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記者瞭解到,在多倫縣治理土地沙化過程中,當地林業得到快速發展,帶動了農牧、旅遊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導產業,成為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主要來源。

草原水庫多倫湖現“最美秋景”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圖:多倫湖面積達13.5平方公里/大公報實習記者楊子瑩攝)

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的多倫縣,地處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盟東南端,是內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旗縣,亦是錫盟連接東北、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儘管多倫縣佔地不足錫林郭勒盟的2%,但全盟內超過五成地表水都在多倫縣內,多倫湖就是多倫縣眾多水資源中的代表。在當地政府努力下,多倫湖這個昔日的人工水庫,如今已華麗變身為特色風景區,與四川九寨溝同時被評為“中國最美秋景”。

多倫湖景區講解員向範長江行動學子們介紹:“相傳當年康熙巡視多倫時,發現湖色很美,卻無一條魚,覺得很可惜,就命人用駱駝把鯉魚送到多倫湖,其後湖中的生物就是透過當年被放的鯉魚演變而成。”

據悉,多倫湖是灤河源頭,前身是人工水庫工程“西山灣水庫”,也是錫林郭勒草原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如今卻成了多倫湖景區,其中建設有多座觀景臺,供遊客360度欣賞湖景,並設有觀光碼頭供遊客體驗水上樂趣。

講解員透露,多倫湖景區總投資1.69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7月底完工,將在暑假期間正式開門迎客,“景區門票價格暫定40元。”她續稱,除吸引更多遊客外,多倫湖景區還希望通過發展地區旅遊,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景區附近有不少小村,發展景區時將優先招聘周遭村民,“他們的工資較其他工人高200元,若有村民希望做買賣,景區亦有專門商舖供其銷售地方特色商品。”

“草原佛都”因匯宗寺而興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圖:港生採訪匯宗寺住持蘇德/大公報記者曾慶業攝)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在民間被稱為“草原佛都”,曾是塞北通往元大都(今北京)的交通要道,百年前因匯宗寺而興、因商而盛,成為漠南蒙古的宗教中心、商業重鎮。

範長江學子一行走訪匯宗寺時發現,該寺建築規模宏大,佈局緊湊合理,主要建築佈局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傳承了漢式建築藝術的精華,從整體佈局到外觀都別具一格。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親征平息噶爾丹叛亂,1690年在赤峰烏蘭布統大勝噶爾丹,凱旋後在多倫諾爾與各部會盟,確定了清朝北疆版圖。為紀念這次會盟,翌年敕建匯宗寺。

匯宗寺是多倫縣重要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每天早上八點三十分至十點都會為信眾們祈福。匯宗寺住持蘇德表示,寺內每年有兩場大型的法會,包括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及農曆七月初六的祈福消災的法會,每次法會都會吸引來自全縣及錫林郭勒盟地區的信眾。蘇德續稱:“特別是七月初六的法會,因為需要連續誦經三天三夜,所以必須要很多的僧人和信眾幫忙,不停唸經。”

瑪瑙細加工 創品牌增就業

讓香港瞭解多倫《大公報》整版報道多倫縣綠色發展

(多倫瑪瑙城各式瑪瑙石引港生圍觀/大公報記者王月攝)

實習記者李琦錫林郭勒盟報道:“我是我們家第一代做瑪瑙生意的,父母都是農民。你看這兩個店面現在都是我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多倫瑪瑙城的店主張欣對記者說道。多倫縣雖然已在去年擺脫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但依然屬於自治區級貧困縣。眼下蒸蒸日上的瑪瑙產業正成為領跑多倫縣經濟的一架強力馬車。

據多倫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韓賓臣介紹,瑪瑙是玉髓類礦物的一種,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1.4億年前隕石撞擊造成的火山爆發是瑪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多倫縣有世界第二、全國第一大的隕石坑。儘管當下瑪瑙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產地多、產量大”的特點,多倫瑪瑙卻以質地堅硬、光澤度好、品質優良稱許,已成為多倫縣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政府部門給予瑪瑙行業相對應的扶持,減免納稅,鼓勵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方式。多倫在瑪瑙產業上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對原料進行精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就業,提高了居民的總體收入,真正推動了多倫縣瑪瑙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