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居然沒有磁!科普迷有點懵圈

核磁共振沒有磁,會怎樣?對於科普級的一般人士而言,這根本無法理解,核磁,核磁,沒有磁那算怎麼回事?豈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坑蒙拐騙煳弄人!鏈科技小編今天的新聞正是無磁的核磁共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日前發消息稱,該實驗室與德國、加拿大科研機構合作,在零磁場核磁共振研究方面獲得重要成果,首次實現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並發展了用於評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態的方法,研究成果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進展》。

核磁共振居然沒有磁!科普迷有點懵圈

科普迷都懵圈了,科盲就更不在話下。當然,我們科技圈根本就沒有科盲,科技達人比比皆是,懵圈也只是瞬間的事,大家很快就能回過味來。不妨想想“水星”這個名字,立刻就能清楚,“水星”一定就是“水組成的星”麼?當然不是,還有金星、木星、土星等等,也是同一問題。如此一想,舉一反三,自然就茅塞頓開了。大腦開了竅,然後我們再看新聞所說的零磁場核磁共振。零磁場核磁共振具有許多突出優勢,消除了傳統核磁共振對超導磁體的依賴性,可促進高分辨率譜學、自旋動力學研究。當然,零磁場核磁共振研究面臨多方面困難:在零磁場下,傳統核磁共振的感應探測方法完全失效,而全新的系統,要探測零磁場核磁共振信號又非常困難,這種新機制的信號檢測完全不同;零磁場核磁共振由於不同的核自旋的拉莫進動頻率為零,因此無法使用選擇性脈衝進行操控,這條常走的路子走不通了,如何實現普適的量子控制就成為重大難題。

核磁共振居然沒有磁!科普迷有點懵圈

通過上述分析,“無磁”與“有磁”之辯清晰了,“無磁”是迭代技術,是更加高端的突破點,“無磁”研究必須堅定不移地抓緊抓牢。課題組利用精心設計的組合脈衝實現了原子核自旋的單比特門和多比特門,首次實現了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操控保真度高達99%。該成果可以實現對不同自旋之間相互作用的選擇性測量,提供了將零磁場核磁共振應用於基礎物理研究的可能性。

小編下面補充一下核磁共振的常識,這對於大家理解這項新成果有所幫助。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成像成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

核磁共振居然沒有磁!科普迷有點懵圈

鏈科技ChainTech,專家實時諮詢平臺,聚焦高校科研成果,定位企業技術需求,專注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力做好老闆的“技術管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