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現在提到孝,後面就要接個順,“孝順父母”“做一個孝順孩子”等等,似乎順是孝的唯一標準,甚至有“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樣完全扭曲的沒有道理的說法。

按照常識來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會缺點,這是大家都認可的,那麼為什麼當了父母就變成“無不是”的了?為什麼一個有缺點的人,在父母這一個身份中,就變成什麼都對的了?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很多網絡社區都有關於父母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話題,“父母皆禍害”“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培訓”這樣的說法,尤其在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造成的悲劇事件發生之後,更甚。

那麼,面對有缺點的父母,子女應該怎麼“孝”?或者說,孝是什麼?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我們提到孝,會說孝是傳統文化。的確,儒家重孝,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說“孝”的。

孝的基礎:仁

很多人提到孝,會認為孝的基礎是血緣關係。但動物有沒有血緣關係呢?我們經常看到的新聞養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沒有血緣關係呢?常識認為,養子女也必須孝敬養父母的,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可見血緣關係不是孝的基礎。

孝的基礎是“仁”,培養“仁”,從孝開始。

孔子那裡,孝是“行仁”之本(不是人之本,是“仁”之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本猶根也……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論語集註》)

朱熹用樹根來解釋“本”,說明就像樹根一樣,仁的培養從孝悌開始。孔子重視孝,是因為孝是仁的立足點和入手處。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朱熹

也就是說,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根本的是仁,只有仁,才能孝。

仁是從人的家庭親情中開始的,在孔子那裡,仁未必等於孝,但不孝者一定不仁。

孔子跟宰我就三年服喪的對話中,宰我覺得三年之喪太長了,孔子問,三年之中,吃好的,穿好的,你心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宰我不仁。

這裡的意思就是三年守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禮”,但這個禮不能只有形式,還要有內容,有真情實感,沒有真情實感的“孝”,是不仁的,也就是不孝的。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仁是什麼呢?仁是仁愛,對家人、親人朋友,還有其他陌生人,也有愛。

仁愛的原則,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你不想要別人怎樣待你,就不要那樣的對待別人。

例如你不想自己老了別人不給你讓座,那麼在你年輕的時候就要給別人讓座。

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對應的另一面的原則,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也就是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別人,例如你想別人對你很熱情,那你見到別人也很熱情。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孔子

在孔子的孝裡,是有仁的原則的,有界限的。也就是說,父子之間不是單向度的,因為是父親,就無原則的需要子順從,而是有“仁”的原則的約束。

《五行篇》說

“愛父,其攸愛人,仁也”。

程子註解為孝先行於家,後仁愛及於物。也就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的核心

孔子的孝的核心是“敬與養”。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不得不感慨孔子的孝是非常深刻的,按照這個標準,現在的孝只強調養,然而孔子說,人們也養馬跟狗,如果養之中沒有“敬”,那養父母跟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在孔子這裡,敬比養更重要,孝之中,如果一個人能敬父母,那麼一定會養父母,但反過來,一個人能養父母,卻不一定會敬父母。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養寵物也是一種養

所以孔子的思想裡面,孝是沒有順這個含義的。

那孝跟順是怎麼聯繫的呢?

孝與順

在漢代之後,家孝與國家的忠相連,家-國同構,孝被注入了順的內容,也就是無條件的服從、遷就,也即培養絕對服從的臣民。

實際上,今天我們復興傳統文化,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甄別,而不是封建糟粕也要拿過來,例如裹小腳等。各地興起的女德班,很多都是拿著末流儒家的封建糟粕招搖撞騙。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單純將孝等於順,是對儒家思想的矮化,孔子的思想非常深刻,絕不會這樣膚淺。

在今天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原子式的,已經不是過去以家為基本單位的社會。雖然父子在倫理身份上有區別,父親是父親,兒子是兒子,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

也就是說,父母教育子女的時候,不能高高在上,“老子說的就是真理”“兒子必須聽老子的”。

另一面,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奴僕,也不能以愛之名無限嬌縱,讓子女凌駕父母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