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三月裡好多名人去世,紀梵希、霍金、李敖......悼念這些人的文字在很長時間刷遍了朋友圈。紀梵希還好,時尚界多少覆蓋面廣一些,而對霍金、李敖的悼念轉發卻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金星在微博上的爭議: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金星微博截圖(本人已刪除)

其實人們最詬病的,應該是借名人去世而炒作。平日裡可能連這個人是誰都沒聽說,藉此轉發蹭熱度,更不要臉點的,做廣告。

過猶不及,跟痛恨這些炒作者跟風者相比,一棍子打死所有悼念的人,是另一種極端。

朋友圈轉發悼念,就像在墓地送花、放蠟燭。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轉發也是一種悼念

很多年前,上學的時候,一個別的班的學生在上學路上遭遇了車禍,一輛失控的大貨車衝到路邊撞到他,不幸身亡。

我們並不認識那個男孩,但晚上同學們都自發的去買蠟燭,在他車禍的路邊放置、悼念。

那個時候並沒有現在這麼重的戾氣,同學們只是自發的表達悼念、惋惜,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再走過同樣的路,都會想起那個不幸的同學。

其實網絡上的轉發,很多也跟這樣的悼念類似。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霍金

人們可能不知道霍金的理論,但霍金參演了那麼多影視劇,在劇集中,或者在書店在什麼場合看過《時間簡史》,哪怕翻過幾頁,哪怕看過封面,有個印象,為這樣致力於理論研究與推廣的牛人離去而惋惜,沒什麼不可以。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霍金參與的科普紀錄片

人們也可能沒有看過李敖的書,也不知道李敖在臺灣的言論和作為,但聽說過李敖的風流韻事,聽說過李敖的罵人,尤其在微博等新媒體這麼火爆的時候,聽到一點關於李敖的事情也不足為奇。就算沒聽過,看見介紹的文章,知道這樣的人去世了,為一個尖銳、幽默的靈魂離去了而惋惜,也沒什麼不可以。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李敖

你不知道網絡上的人經歷過什麼,所以不應該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他人。

就像你不知道可能有人在學生時代看過《時間簡史》,有人在學生時代聽過李敖的講座,有人通過霍金參演的片子感慨宇宙之無窮,有人通過李敖的嬉笑怒罵感到酣暢淋漓。

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牽連,是說不清的。

別人悼念死者,我噴別人,

反跟風,變成了另一種跟風。

“眾人皆醉我獨醒”和“逼格更高的裝逼”,界限在哪裡?

霍金去世、李敖去世:我們有沒有資格在朋友圈悼念名人?

不懂別人的理論,不懂別人的想法,沒讀過那個人的書,沒看過那個人的電影,

不妨礙我們瞭解了之後尊重那個人。

這些人的離去讓人們不安,讓人們緬懷,是因為他們為時代發聲,他們讓這個時代的人值得信賴,不管有過多少爭議,有過多少批評,這些人值得尊敬,悼念他們,也並非附庸風雅。

按照挑剔者的觀點,以後一個領域的大牛去世了,只有這個領域的人才配悼念。

庸碌眾生佩服成功者,這沒有什麼可諷刺的;

不尊重成功者,不配被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