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日前一則531光伏新政,讓近幾年火熱發展的光伏行業進入“嚴冬”,將經歷一場最為嚴苛的洗牌。

在此政策後的一週後,我們看到光伏產業鏈的價格已經開始下跌,同時,資本市場對光伏股票開始了拋售。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所有還在觀望家用光伏電站建設的普通百姓都停止了腳步,國家對於光伏補貼的制度剎車太快,但長遠來論,這也是光伏轉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何謂“531光伏新政”

我們先來了解下,何謂“531光伏新政”。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緊急下發《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業界稱其為“531光伏新政”。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新政明確宣佈暫停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指標、下調新投運光伏電站的補貼標準等規定,且自發布之日起全面實施。

新政一出,給整個光伏行業帶來不小震動,也因降補貼、限規模力度超出預期,被稱為“史上最嚴光伏新政”。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為什麼會出臺如此嚴苛的光伏政策呢?

業內專家指出,最核心的原因便是補貼的缺口。近幾年光伏“熱”的背後也有不少暗病滋生,一些企業發展並不容樂觀,主要依賴補貼;一些企業則是瞄準國家光伏補貼漏洞,搞出了不少光伏貸騙局,弄得市場烏煙瘴氣,導致光伏市場口碑低劣,一直惡性循環,而這時的國家光伏補貼剎車也應運而生。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據國金證券的研究,2017年的補貼拖欠差額就已經到達850億,而且這個金額在光伏平價上網之前,只會越來越多,預計到2020年將會超過2000億。而當然,除了資金缺口之外,光伏產業(尤其是中下游)一直處於產能過剩的階段,也有分析師說這是光伏產業的“去落後產能”的辦法。

縱觀如今機器人行業亦是發展的十分火熱,各地補貼政策不斷出臺。近日,CRIA與IFR聯合發佈的“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售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14.1萬臺,同比增長58.1%,增速創歷時新高。其中,國產機器人銷售3.78萬臺,同比增長29.8%。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快速增長的背後,似乎也是另有“玄機”。第一財經日報日前報道,儘管2017年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部分企業利潤基本來自於政府補貼。國內領先的幾家機器人企業的政府補助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30%。

從國家到地方,機器人產業更加迎合未來經濟目標,顯然這是機器人企業獲得政府鉅額補貼的原因之一。以廣東為例,廣東佛山市經認定的機器人本體制造培育企業,補助50萬元;經認定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培育企業,補助30萬元;突破機器人本體制造重大技術瓶頸的骨幹企業,每年最高補助800萬元。東莞產機器人投入佔項目總投入50%以上的,單個項目最高資助更是高達600萬元。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而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目前熱衷成立的各種產業園和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有關。

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看來,雖然行業火爆,但是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他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卻並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ABB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由於高端市場遲遲無法突破,目前國產機器人行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就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利潤正在收窄。其中的原因,據瞭解,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國產機器人企業靠價格優勢佔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

據瞭解,工業機器人在10年前銷售均價在50萬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家族機器人售價在15萬~20萬元,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於四大家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8萬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5萬元以內。可注意到,國內機器人企業強調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雙環傳動機械研究院院長張靖講到,考慮到進口關稅、運輸以及生產等成本,該研究院生產的減速機價格相較於國外進口的大概可以減少20%~30%。顯然目前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於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

《2017-2022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態勢及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雖然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長勢頭明顯,但是毛利率和淨利率近年來都有走低趨勢。其中毛利率在2010年到2016年之間從40.89%下滑至34.53%,而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毛利率為31.65%。淨利率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淨利率僅為12.34%,而反觀2010年的淨利率卻高達23.24%。

庫卡工業徠斯機器人(崑山)有限公司銷售副總裁鄒濤曾表示,由於在減速器、伺服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的差距,國內廠商往往對國際廠商的依賴度非常高,採購溢價十分嚴重,這直接束縛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突破。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工業機器人產能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領域低水平重複建設、盲目發展。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些企業依靠補助用於發展倒也是有情可原,有的企業則出現了“騙補”行為。今年5月份,曾經的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常林集團宣佈破產。據悉,2010至2016年,常林集團至少申報了30個項目。其中,獲得國家專款資助項目至少13個,累計獲得國家專款支持資金近15億元,年均2.5億元。管理不善也許是一部分原因,但是其“偷樑換柱”、騙補之舉等,卻也給企業敲響了警鐘:扶持只是一根柺杖,真正能走多遠,還是看企業自身。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早些年,機器人行業遭到眾多媒體口誅筆伐,如英文版《南華早報》指出,中國機器人行業“企業靠著‘詐騙行為’和‘非法關係’取得地方政府大量補貼情形普遍,根本就是補貼吹起的‘大泡沫’”。

業內人士義憤填膺,更是直言“一個公司每年或可申請10臺(套)補貼,企業賣出100臺賺的錢不如人家補貼10臺的”。結果,機器人行業出現“機器人產業重複建設”,“機器人產業高端不足、低端化嚴重”,“國內機器人產業市場份額低、利潤低”等一系列問題。浪費了有限的財政資源。

對於部分地方“過火”情況,國家也早已覺察,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早在2014年國務院即發佈通知,要全面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還有諸如工信部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範條件》,財務部的《關於規範機器人產業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等。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不是惡意競爭打亂仗,更不能用承諾‘好處’收買拉攏企業,這樣做百害而無一利,也是不可持續的。”有專家也指出,稅收優惠清理規範之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轉變思路,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上多下功夫,以此吸引和留住企業。這樣,市場的“手”與政府的“手”才能形成合力,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機器人行業是否會經受“光伏行業”的洗牌嚴冬?

誠然,機器人企業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則要“居安思危”,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倘若出現行業洗牌時,方能毅力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