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的建築風格(旅遊日記 2016—20)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農曆十月十八

在我旅遊途中參觀各地的名校是一項必不可的內容。

2014年去了廈門大學、

2015年去了雲南大學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

今天是來武漢的第七天。中午吃完午飯後,在武昌火車站乘577路公交車,然後又換乘522路來到了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坐落在珞珈山下,佔地面積五千多畝。是東湖風景區的一個組成部分。

武漢大學是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在1893年開辦的,至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比較早的大學之一。

下了公交車,首先要尋找到的是積聚有中國古建築風格的武漢大學的校門,可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原來我下車的的地方是在武漢大學校區的後大門。

進入校區後感覺到異常的幽靜,沒來這裡之前,我只是知道武漢大學的建築是很有特點的,是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為是近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所以在我的腦海裡就對它充滿了好奇感,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幽靜的校園裡一邊尋找著武漢大學的主樓,同時也使我回憶起了40年前我的大學生活。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在父母嚴格的教導下我就加倍的努力學習,夢想著將來能考上大學,能成為我們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在我剛讀完小學的時候,那是1966年夏天,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來臨了,中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大革命進行了10年,在這10年中老百姓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亂了,學校停課了,學生下鄉了,我的大學夢也徹底破滅了。

可是當文化大革命進行到1970年的時候,“文革”初期的混亂場面已經漸漸地平息了下來,全國的大學在清華大學,北大大學開始率先重新招生,生源是在工農兵中選拔的。

緊接著全國的各大專院校也相繼恢復了招生。但是招生制度被完全改變了,實行的是“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核”。這種推薦制度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一次大嘗試,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被 選拔進入了大學。在那個年代被稱為“

工農兵大學生”。在“文革”的10年裡,全國的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名學生。我就有幸成為了這些人中的一員,於1974年夏天進入到東北大學(東北工學院),在有色金屬系讀了三年書。

在這幽靜的校園裡邊走邊看、邊走邊回憶著自己的大學生活,大約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才找到了武漢大學的主樓,才見到了這座特殊風格的建築群。

沿著臺階來到了主樓的平臺上,並順著平臺圍著這個建築群轉了一圈,才更清楚的看到了這座建築的深奧之處。這座主樓也叫行政樓,它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將西方的古典建築元素融入到中國的園林、寺廟等建築的風格之中,站在珞珈山上觀看著武漢大學

的早期建築,整個建築群就好像是一座座花園和美麗的宮殿。

跟隨著參觀的人流我進入了武漢大學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的前身是十九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的圖書室,於1917年正式建館,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和它周圍的建築群,已經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國內的圖書館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座具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圖書館共分三層最上面的一層是個寬敞明亮的閱覽室,閱覽室的舉架非常高看來最少也有十幾米高,四周的牆壁上懸掛著武漢大學的創始人張之洞等歷屆校領導人的照片,一層和二層存放著好多資料和文物,供來這裡參觀的遊人更深刻的瞭解這個學校建校100多年來的歷史。

從圖書館出來,按著路牌一路走到了武漢大學的正門,見到了這座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風格牌樓。經瞭解我才知道:武漢大學的牌樓最早建於1931年,是一座四柱三間歇山式結構的木製牌坊,但是在建成的第二年就被龍捲風給吹倒了。

時隔六年後的1937年武漢大學又在這裡建造了一座鋼筋水泥的沖天式牌坊。四根八梭圓柱,表示喜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

在1992年的時候,武漢大學建校100週年把那座牌坊拆掉了。並於1993年教師節前又建立了一座新的牌樓。但是在2012年又拆了,於2013年又建成了一座新的,就是現在的這座。

這是在我所知道的大學裡唯一採用這種建築形式(牌坊)的大學校門。

這些就是我在半天的時間裡,在武漢大學的校園裡所見到和聽到的。使我耳聞目睹了武漢大學的歷史和建築風格。

今日支出:

住宿80元、晚餐44元、公交車6元、

理髮25元、修鞋10元,共計165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