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孩子會給父母帶來幸福嗎?

恰恰相反!

最新一項研究指出,有小孩的人情緒起伏較大,家有小孩的父母快樂、微笑與憤怒等所有情緒反應程度都較大。整體來說,在1到10分中,美國人無論是否有小孩,生活滿意度皆為7分左右。

但在美國以外地區,調查結果卻有不同面貌,有小孩的人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研究還指出,即便純就個人意願而言,部分人可能不想生育小孩,但卻會為了社會規範、父母與社會壓力,或是基於孩童的生產力貢獻,孕育下一代。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是由於原生家庭出了問題?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得承認,心理問題與童年有關,0-6歲是人的人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成年時的心理問題是原生家庭問題的呈現。

但是,心理問題並非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遺傳因素,意外傷害,環境壓力,營養缺乏等生理因素也能導致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個體在青少年時期與成年人所遭遇的競爭壓力,日常瑣事則更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自律的人一直都在非常努力地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恰恰相反!

自律的人往往並不需要“努力”,自律並不是死磕,自律只是我們一直堅持做正確的事之後的一種結果而已。

所謂自制力比較強的人,其實都是生活非常輕鬆的人,因為我們眼中自律的人所擁有的那些艱難生活——堅持讀書、堅持鍛鍊、堅持高效工作等,其實已經對他們來講,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而一旦形成了習慣,做這些事情就絲毫不費意志力了!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性格內向的人大都沉默寡言,不善於社交?

內向者善於安靜,內省,不喜歡和人接觸,更能夠從獨處中獲取力量,但是,“更喜歡獨處”和“不善於社交”是迥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事實上,很多善於社交的名人,其實都是內向性格,據海外網報道《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國版雜誌近期發表的題為《你絕對想不到的9位性格內向的名人》的文章,Lady Gaga,艾爾頓·約翰,奧黛麗·赫本等常出現在公眾視野裡面的名人,其實都是喜歡獨處的內向者。

真正的社交能力缺乏者,其實並非性格內向,而只是“社交恐懼”而已,社交恐懼者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有時候,甚至性格外向的人,也會有社交恐懼的喲!

人類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

假設人類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嗎?這是“10%傳說”最經不起推敲的一點。

推翻“10%說法”的還有一項鐵證:人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

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端發展到這麼大的。這說明:對於人類整體來說,只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那麼,“10%傳說”到底怎麼來的呢?這竟然要歸咎於美國心理學之父啦!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過一句,“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但結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單是大腦潛能,而是更為模糊的“潛在的心智能量”,至於10%是怎麼算出來的,詹姆斯沒有給出實驗依據,至今也沒有科學家去嚴肅驗證這個數字。

原來,“10%傳說”只是我們對威廉·詹姆斯著作中話語的誤傳而已啊!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打人是因為低自尊嗎?

恰恰相反!

高自尊者更常出現攻擊行為,由於攻擊行為常常在競爭情境中出現,所以高自尊者的自我力量感往往讓他們在競爭情境中,尤其是自我受到威脅的情境下,出現更多的攻擊行為

低自尊者由於對人際關係、社會過分敏感,靦腆害羞,經常貶低自己,反而容易自我封閉,面臨競爭情境時,反而特別容易退縮,不常出現攻擊行為。

單親家庭的孩子長大了不如雙親俱在家長中長大的孩子

單親家庭會讓人失去安全保障,但這並不代表雙親俱在的家庭孩子就一定更加優秀。

事實上,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學習學習和事業成就的領域與正常家庭的孩子沒有任何差別!

相反,單親家庭孩子由於經歷了家庭殘缺的痛苦,往往更加註重下一代孩子的培養,反而更有成為好父母的潛質。

小時候受到虐待的孩子,長大了肯定還會虐待下一代

這也不是定論!

小時候被虐待的孩子,更能夠體驗虐待的不好,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可以認識到虐待兒童的不道德。

事實上,對於“虐待型家庭”的孩子會出現更多虐待行為這一說法,是沒有任何數據支持的。

暴力電影和遊戲會導致兒童成年後大量的暴力傾向

必然錯!否則小學生還怎麼愉快地玩《王者榮耀》啊!

2017年的荷蘭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194名9歲兒童的遊戲愛好和對於暴力遊戲的接觸程度,同時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攻擊傾向做出了評估,而這個研究持續了整整一年。

最終他們得出的結果是,在接觸暴力遊戲的情況下,這些9歲的孩子們既沒有增加自己的攻擊傾向,也沒有減少自己的親社會傾向,因此遊戲總的來說並不會造成心理健康和社會問題。

但是,遊戲可能會輕微增加類似於沮喪和焦躁的情緒,所以,即使看暴力電影,玩暴力遊戲並不是洪水猛獸,也需要適度,找到沒有身心健康負擔的娛樂方式,豈不是更好?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催眠術可以讓人失去自由意志,完全聽憑催眠師的指令

沒有這麼神奇!

催眠是一種臨床心理治療技巧,它並不像傳說中那麼無所不能,也並不是神秘莫測。它與潛意識密不可分,且不同於睡眠。催眠的效果很大程度取決於接受催眠的人本身的特質。

事實上,被催眠者不會被要求做任何違背個人意願的事,如果沒有被催眠者的配合,催眠也不會成功,此外,被催眠者的自主能力仍然存在。在整個催眠過程中保持對周圍環境一定程度的清醒。

被催眠者完全聽憑催眠師的指令這種事兒,只是影視作品中常見的誇張手法而已

“孩子,帶不來幸福”——你被這10條心理常識騙了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