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爲什麼不會收購?

​​近期,隨著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靖(李叫獸)和渡鴉創始人呂騁的先後離職,他們原來的團隊人員也大量分流,似乎宣告百度的這兩次收購的結局並不太完美。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百度最近幾年的收購,就會發現除了百度不怎麼管的愛奇藝發展得還不錯之外,其他被收購公司似乎都不盡如人意:糯米一直不溫不火,百伯網已經銷聲匿跡,19億美元巨資收購的91助手更是在去年關停並轉。

百度為什麼不會收購?

由此看起來,百度的歷次收購,除了給被收購公司創始人帶來了一些經濟上的收益之外,對於百度的業務發展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這又是為什麼?

老冀琢磨了一下,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對於併購不熟。

大家也注意到,其實老冀前面也沒舉多少個百度併購的例子。這些年,與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收購上的大膽和激進相比,百度在收購上其實非常保守。前些年何海文負責併購業務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有做過大的收購,以至於當百度完成對91助手的併購之後,百度併購部門負責人狠命PR了一下就離職了。畢竟對於一位搞併購的職業經理人,好幾年才做一個大案子的滋味確實難受。

何海文離開之後,百度倒是加強了戰略投資部門,還專門發起成立了百度資本,不過保守的性格似乎仍然沒有變化。

要知道,企業跟人一樣,很多技能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練習,光靠啃書本是學不會的。百度老是不做收購,對於收購完成之後的Know How特別是要做哪些整合也就不會那麼清楚,當然也就無法與被收購公司實現良好的對接。

第二個原因,百度內部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協作文化。

大家都知道,百度過去的企業文化叫做“簡單可依賴”,可是公司跑著跑著卻有些跑偏了,最後變成了“簡單”,變成了大家“各掃門前雪”,“可依賴”的是自己的下屬,而對於其他部門的任何協作要求都變成了“簡單的拒絕”——能不協作就不協作,能協作沒好處也不協作。長此以往,最後公司內部形成了較厚的部門牆,資源無法協調,人員無法流動。

對於那些被收購的團隊來說,本來滿心歡喜,以為進入了百度大家庭,必然能夠得到內部很多資源支持,最後卻發現根本就是做夢。結果是進了大公司,卻並沒有拿到大公司的資源,反而沾染了大公司的一些惰性,當然也就發展得不好了。

第三個原因是缺乏耐心。

自從BAT崛起這麼多年了,如今我們說到騰訊除了遊戲還有微信、視頻,阿里除了電商還有金服、物流等其他業務,而百度除了搜索之外還做成了什麼?恐怕還是隻有搜索。

無論是對待收購的團隊,還是對於自己開展的新業務,百度都缺乏耐心,很多時候都是要求一年就要“出活”,就要達到多大的用戶量級,卻不願意投入多少資源。當然,有的時候資源投入不足,其實也跟“大搜”的強勢有關——有些新業務雖然長期來看對於百度拓展自身邊界有利,但是短期內卻會影響到“大搜”業務,結果你就發現越做越費力,年底一算KPI沒完成,也就Over了。

說到最後,創業企業都與創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很不幸的是,百度創始人的性格相對較為保守。舉些例子:

2010年誰都能夠看到移動互聯網大勢將成的時候,創始人卻提出了“移動互聯網酒駕論”。

還是同一年,百度內部已經發起了“個性化首頁”項目,結果由於創始人不夠熱心,直到三年後才真正付諸實施。

去年陸奇加入之後,百度說要“All in AI”;今年年初陸奇還沒走,創始人又改口說自己從來沒有說過“All in AI”,百度大多數的資源還是在搜索和信息流等相對比較核心的業務上。

順便說兩句前不久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推出的首款量產L4無人車“阿波龍”,看似激進(發佈了全球首家L4無人車),實際上卻可能是保守——既然L4無人車都已經做出來了,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的大規模嘗試也就算“大功告成”了。當然,如果這種有限場景的無人駕駛也能夠被定義為“L4”的話。

因此,在老冀看來,百度最大的問題還是保守。問題是,如果老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是盯著眼前賺錢的業務,而不是大力投入新業務,或者收購新業務,也就始終無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也就很難成長為更偉大的公司。

如果希望與老冀有更多交流,請加老冀個人微信:rouqinghuf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