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學習互聯網企業--小米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雷總在做小米之前,帶領金山打拼了十幾年,在金山內部形成了濃厚的兄弟文化。


後來,雷總離開金山,去做天使投資人的階段,投資的第一原則就是“不熟不投”,以至於後來江湖上將他投資過的企業統稱為“雷軍系”。


實際上雷總本人並不喜歡這種稱謂,他覺得自己與這些創業者都是“朋友”“兄弟”,他要做的事是幫忙而不是添亂。


雷總將兄弟文化從金山帶入了小米,又從小米向整個小米生態鏈進行擴散。在很多大公司裡,部門之間勢力割據,每個部門都自掃門前雪,對自己的部門絕對負責,但別人的事“堅決不碰”。


而在小米,儘管沒有人將兄弟文化整天掛在嘴邊,卻成為大家一種潛移默化的共識。


這其中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雷總本人行事風格對團隊的影響;


二是小米和小米生態鏈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都是在一路打仗,而戰鬥中的兄弟情誼是由內而發的。


“它們都是兄弟公司,不是小米的子公司。”


這句話恰好一語點破小米生態鏈企業的關係實質。

小米做事最喜歡找到“本質”,“兄弟文化”的本質就是血脈相連但又都是獨立個體。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在小米生態鏈中最重要的邏輯就是“利他即利己”。只要對這個公司發展好,大家就願意去做。


來自臺灣的謝冠宏,有著多年的職業經理人經歷,他身上並沒有很濃厚的江湖味道。


但在進入小米生態鏈之後,他對小米的兄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小米的人不驕傲,不官僚,靈活變通,夠義氣的兄弟文化最為突出。”


1MORE是小米生態鏈上最早孵化的企業之一,謝冠宏自稱IMORE也是得到幫助最久的企業。


同時,因為年齡比較大、產業資源多,後期他也開始主動幫助生態鏈上的其他企業,幫助它們介紹人才,介紹供應鏈資源,並在產品上給予它們指導。


青米是小米與突破成立的合資公司。

突破作為一家老牌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已經出發多年,在洛杉磯有一間很大的辦公室。林海峰知道很多生態鏈上的企業家迫切地想進軍海外市場,便主動邀請大家去美國看看,並且為兄弟企業進軍海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出身於英華達的張峰,他創辦的紫米已經成為新的獨角獸。


在英華達多年的經驗,使他成為供應鏈方面的專家,精通供應鏈裡的門道。


硬件創業最大的坑就是供應鏈這個環節,而張峰也因此成為兄弟連中供應鏈的資深顧問,幾乎每個企業遇到這方面的問題都會去找他幫忙,此外,紫米作為小米家庭生態鏈電池專家,本身也是很多生態鏈公司最願意合作的“供應商”。


納恩博的9號平衡車,對電池有很大的需求量,這也是平衡車很大一部分成本構成。


電池的質量關係到平衡車的品牌,電池的成本關係到平衡車的定價。


所以業務初期納恩博訂購電池,第一個找到的就是張峰。


張峰給納恩博的建議是,紫米不獨佔納恩博全部的電池業務,因為任何關鍵零配件都要由2~3家供應商來提供,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結構。

紫米成為供應商給納恩博帶來了兩大直接收益:

第一,紫米對電池產業的價格瞭如指掌,其他的供應商也就無法給納恩博報出虛高的價格;

第二,紫米一直按照最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自然也提高了納恩博其他供應商的產品質量標準。

紫米對於納恩博的支持,是在電池產品上直接立起兩個標杆:價格和質量。

因此,納恩博在電池這個環節上不需要再花費任何心力。

在納恩博之後,紫米開始為生態鏈上更多的兄弟企業提供電池方面的服務。


計算下來,平均可以把電池這個重要配件的價格拉低20%左右,直接讓兄弟企業享受到最低的價格、最好的品質。


之前,紫米的移動電源,主要是TO C的市場,為兄弟企業提供電池之後,TO B的電池業務也快速發展起來。


其實,生態鏈上的兄弟企業之間,利他即利己,互為放大器。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在小米生態鏈上,兄弟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配合很默契,大家有基本的信任,不需要再花時間相互瞭解、談判,時間成本、信任成本都很低,這是這個鏈條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同時,每個“弟兄”的出身並不同,於是兄弟間的合作,可以有很多充滿創意的形式。


在小米生態鏈上,Yeelight公司負責智能燈相關的產品,Yeelight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智能床頭燈。


床頭燈屬於一個細分市場,並不算是一個大品類,也很難被消費者主動觸及。


但是,在銷售中大品類的兄弟公司卻可以幫到Yeelight。


生態鏈中華米的手環產品是一個爆款,針對Yeelight的用戶定位,華米與其聯合推出了一個“優質睡眠套裝”——即小米手環檢測到用戶已經睡著的話,它會自動把燈關上:這無疑是智能家庭的一種理想方案,讓兩個產品間有了很強的關聯性。


熱銷的小米手環,對Yeelight床頭燈的銷量拉動很明顯。


但這不是關鍵,重點在於,這種聯動給用戶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方便,還很酷,深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這個套裝策略為手環和床頭燈都贏得了更好的口碑,依靠小米平臺的勢能,2015年年中面市的床頭燈到年底時就售出了20萬臺,位居細分品類的市場第一名。


小米生態鏈上有一家公司叫綠米聯創,它的主要產品是智能家庭套裝,包括人體傳感器、魔方控制器、智能安防套裝、多功能網關。


床頭燈可以跟所有智能家居產品聯動在一起,比如人體傳感器感應到人走近時燈就可以自動亮起,而魔方控制器專門開發了一個按鈕給Yeelight,可以遙控開燈……這些功能不僅實用,更讓用戶感覺到夢幻般的享受,彷彿真正踏入了智能家庭生活。


兄弟間不起眼兒的“握手”,帶給用戶的卻是意外驚喜。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如果不是兄弟公司,很難實現這樣的合作。


因為要去開發一些軟件,一起調試、一起適配,這對於跨公司間的合作是很難做到的。”


Yeelight創始人兼CEO姜兆寧認為,傳統的商業企業之間很難達成這樣的合作,只有兄弟公司之間,信任並且有著共同的目標,才能讓產品相互聯動起來。


純米CEO楊華經常在兄弟企業的交流中獲得寶貴的信息:比如供應鏈,是做硬件最難的一關,大家經常會相互提供供應商的信息,以幫助兄弟進行選擇。


再比如人才,我們發現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這些智能硬件發展得比較早的市場,有很多高端硬件設計人才,因為人才多,所以價格並不貴。


相反,本地硬件人才很缺乏,稍微好一些的人才就貴得不得了。


兄弟們之間溝通這些信息,讓我們籠絡人才的視野可以放大到全球範圍內,大家還經常互相推薦人才。


所以把小米生態比作俱樂部:進來就是有組織的人了,大家可以相互幫忙。


按照雷總的設想,要用小米手機的打法,進入100個傳統行業,這意味著要有100個“兄弟”進入傳統行業抱團打拼。同時,也意味著“兄弟”們可能會搶走100個行業裡“前輩”的飯碗。


另外,由於小米的打法會對上游供應鏈進行再造,很多不規範、低價值的供應商會被清除出場,原來的供應商也很難再賺取暴利,當然還有被擠壓的傳統線下渠道。


產業鏈優化的過程,必定波及很大的範圍,影響到太多行業的“原住民”。


小米每進入一個市場,都會面臨一場非常艱難的硬仗。


在一場場戰役中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兄弟文化,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這種兄弟感情在遇到重大困難的時候,就是法寶。

兄弟公司文化:小米的獨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