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不關注富士康這隻「獨角獸」?而去研究基金投資

為什麼不關注富士康這隻“獨角獸”?而去研究基金投資

什麼是獨角獸,請君先看這麼一個團隊,擁有一項專業技術,團隊估值1000萬元,並以資本溢價5倍吸納天使創投基金5000萬元,資本總額6000萬元,組建A公司租入場地啟動開發,當產品服務雛形時虧損4000萬元,淨資產2000萬元。

如果雛形產品有進一步開發價值,如果再以資本溢價5倍吸納風險創投基金10000萬元,資本規模達到1.2億元,將A公司改組為甲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開發成功,為了公司戰略發展,進行業務分拆成A、B、C、D、E、六家子公司進行進一步開發,每家註冊資本2000萬元,估計資本溢價還是5倍,那麼項目預計可以達到盈利能力,可以進一步融資,甲公司資本規模達到7.2億元,如果按照50%債務結構,公司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4.2億元。

如果甲公司未來有上市可能,如果市場溢價也是5倍那麼公司估值已經達到36億元,讓後進一步定向融資,收購同類業務公司假如4家,資本規模達到20億元,資產規模可以達到40億元,按照市場溢價5倍公司估值已經達到100億元。

這時候先期投入的創投基金需要退出,那麼就要尋找大眾接盤,這就叫上市流通,假設發行股份2億股,每股5元,那麼融資100億元,實現公司估值,結果市場炒作再來個翻倍估值達到240億元,發起人套現100億元很正常。

如果準備將子公司進一步分拆孵化未來分拆上市,如果孵化成功,在香港、倫敦、美國、上海分別將子公司分拆上市,甲公司已經成為控股集團,估值規模很快就達到千億級別,如果成功就是臺北的鴻海精密,如果失敗就是今天上海的樂視。這就是獨角獸。

那麼不管成功失敗,有一個人肥了,就是核心技術首創者,流通市場僅僅時那些創業公司估值的實現者而已,否則天使基金也好風險基金也好為啥熱衷於介入創業投資,就是市場有一批比他們有更大的風險喜好者願意接盤,這些接盤者盈利了最大收益就是享受公司的現金分紅,失敗了與公司同歸於盡,資本市場就是願賭服輸。

所以已經上市的除非上市公司本身有眾多子公司未來有可能分拆孵化上市,否者永遠不可能成為獨角獸,因此全球上市公司成為獨角獸可能只有萬分之一,還要取決於控制人開發能力和全球市場開放程度。

富士康要上市了,富士康僅僅是在臺北上市的鴻海精密間接控制中堅公司控制下的孫子公司,也就是說屬於鴻海精密孵化出來分拆到上海上市的孫子公司而已,因為其業務模式屬於Buy and Sell模式,該業務模式下富士康的銷售客戶和供應商相同,簡單說就是一種沒有核心專利技術的來料代加工業務,所以屬於擁有國際上擁有核心技術公司的寄生蟲,就算有富士康其他輔助材料供應商,因為價值低廉,怎麼可能富士康上市致富它呢?

富士康因為客戶集中很高,這些客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對於原材料價格和壓低產品價格的控制,導致公司很難有很高的毛利水平,材料佔業務成本構成比列高達90%以上,只能尋找低廉勞動力地區以租賃場地形式進行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建立在對於勞動力成本的控制。

這種模式在戰後早就出現,上世界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房地產價格泡沫和勞動力成本迅速抬升,日本當初首選的就是戰後經濟落後東南亞地區,利用當地廉價的物業租賃和過剩的廉價勞動力人口。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來一補的來料加工加工基地在沿海地獄蔓延,隨著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在中國很難生存,有的產品已經國產化或者倍國內仿製品替代,只能財務跟隨戰略的代工商活到今天,但是舉步維艱,富士康上市資料裡可以清晰看到,60家子公司接近半數在境外設立,不少就是在經濟較落後的地區,那麼也就意味著公司面臨著較大的難以控制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上面已經分析,鴻海精密屬於獨角獸,富士康僅僅時獨角獸孵化出來的一條寄生蟲而已,招股說明書顯示,最近三年現金流量累計虧損5億元,其中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累計379億元,能夠創造現金流量,與三年累計淨利潤441億元相比,基本吻合,財務信息純真度較高,與國內那些都有虛名的害人公司相比,可以明顯感覺到鴻海精密能夠成為獨角獸的財務內涵,這就是國內那些垃圾公司妄圖要成為獨角獸簡直就是望塵莫及。富士康三年累計投資活動現金流支出僅僅只有67億元,誇張乏力明顯,而籌資活動現金流累計淨流出達235億元,特別是2016年就淨流出接近225億元,資金壓力和財務負擔不輕,股權融資需求緊迫相當明顯。

富士康的核心業務是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西門子和通用為主要競爭對手,並主要集中於國際知名品牌廠商代加工製造,獨立研發能力較弱,而且技術及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尤其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非常短暫,未來持續發展在目前經營模式和財務模式下難以以出現爆炸式增長。

所以,為了避免踩雷,為了避免被收割,小漁夫只做自己能力圈內的事兒,放棄這隻“獨角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