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深處:汶川地震十周年祭(7)——救災志願者 現場受洗禮


地震後的第二日,北川老城的廢墟上,一名護士指著幼兒園方向,告知剛趕到戰士們那邊的情況。這是我在廢墟頂部拍的第一張照片,畫面中的護士就在北川工作,地震後就沒有離開過現場,最後她是什麼時候撤離的,我也不清楚。這是“硬盤深處”欄目,《汶川地震十週年祭》專題的第七期,前六期刊發後,每次都能收到許多留言,講述他們當時的遭遇和感受,讓我非常感動。這一期的圖文,獻給那些不顧生死奔赴現場的普通人。十年了!

地震後的第三日,一個高大的白人女性從廢墟中,救出了一隻很小的京巴狗。這張照片傳回北京後,有朋友看見就聯繫我說,這是他一個哥們!讓我趕緊找到她。遺憾,之後就沒有看見她,直到一個多月後在另一處救災現場,又遇見。她叫凱蒂是奧地利人,有兩個博士學位,當時是四川大熊貓繁殖基地聘請的獸醫專家,地震後,隨一幫外國人趕到北川,兩天後被有關部門要求撤離。

地震後的第三天,綿陽市九州體育館的廣場上,一個志願者正跪著喂一個小女孩吃東西。這個小女孩是隨父親從北川逃出來的,母親生死未卜。地震後小女孩就沒有吃過東西,他的父親是一個殘疾人,只有一隻手,著急也使不上勁。這個情況被黃衣白帽女孩知道後,她不停安慰陪伴著小女孩,並慢慢讓小女孩開始進食。


一輛救護車上,醫護人員照顧剛被救出來的一名婦女。關於地震救災志願者,我覺得,只要是參與了救災的人都是“志願者”。本欄目的前幾期,對部隊,警察等公務人員,做過報道,他們是救災中的絕對主力。本期重點是講其他領域的志願者,那些很少被關注到的默默奉獻者。

綿陽市44醫院廣場上的安置區,一個年輕女性向志願者大姐講述心中的難受,這是地震後的第五天。穿紅馬甲的大姐,是從河北唐山趕來的,他們是一支專門做心裡疏導的隊伍。大家都知道,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吧!那是新中國最慘烈的一次地震,這些從唐山地震的親歷者,作為的心裡疏導志願者,能夠與汶川地震受災的人們感同身受。

綿陽市九州體育館。幾名當地市民將許多包子饅頭送到臨時安置區。地震後的這些年,我經常去綿陽市,在我認識的綿陽人中,地震時幾乎都以各種方式為抗震救災做出努力。有的送吃的,有的送用的,有的開車接送人,有的開放自己的家照顧需要照顧的人,等等,等等。這裡,為所有綿陽市民點贊!


綿陽市44醫院臨時帳篷手術室外,醫生護士緊張等待。由於帳篷空間狹小,動手術的時候,裡面不能容納所有相關醫護人員,許多人就在帳篷外等候裡面呼叫。

九州體育館外,志願者開著三輪車送物資後準備離開。兩邊都是排隊準備進去的人,其中有災民,也有不少好心的綿陽市民。大家都知道,三輪車不算是高端的交通工具,在中國有事的時候,“低端”也會跑在前面,沒事的時候卻會遭到驅逐。

九州體育館,幾名志願者正在組織前來領取食物的人們排隊。當時食物發放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照臨時安置的區域,選出代表前來統一來領取,另一種是個人隨時領取。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災民只要到達九州體育館後,食物就沒有短缺過。


地震後的第二天,由常駐成都外國人組成的救援隊,與部隊合作,搜查一片廢墟。當時形成默契,各路民間救援隊負責尋找倖存者,然後通知部隊來攻堅。 這裡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前面幾期忘記提到的。你們知道,在大型機械進入現場前,最好用的救援工具是什麼嗎?答案是,千斤頂!我在現場見過,8個千斤頂救出一個人的事情,也是這個原因,北川現場所有的汽車都被砸開撬開,就是為了拿到裡面的千斤頂。

九州體育館的廣場上,許多中學生正幫助災民登記情況。當時綿陽市已經停課,許多學生來到各處安置點,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幹。如今這些當年的小志願者,大多已經開始進入社會,我想這段特殊的經歷,一定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地震後的第四天,我的好友成都人塗斌,在北川的廢墟上。塗斌是特殊的志願者,因為得知我和劉書勇,在現場根本沒法安置過夜,於是帶了全套的露營設備前來支援。到達前,他在電話中不停抱怨“為什麼救不出人來呢?”“咱們不休息,一人一塊磚挖啊!”。當他到達現場後,他徹底崩潰了。我想,這也是趕到現場的志願者的共同感受吧!《汶川地震十週年祭》專題會持續到5月中旬,希望您留言,我會盡量回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