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直擊民生痛點,抗癌藥或成未來投資風口!

由徐崢導演的《我不是藥神》自上映以來就受到無數讚譽,更是在朋友圈刷屏,好評之下票房也是十分給力,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不是藥神》票房已經突破26億。

26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直擊民生痛點,抗癌藥或成未來投資風口!

從開頭的搞笑,到故事後半部分的沉重,“你能保證永遠不得病嗎?”震撼人心,而當劇中老太太對民警說:“你們不要查假藥了行嗎?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沒了家也垮了!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催人淚下。醫藥公司暴利、“假藥”橫行、情與法的糾葛,更是引起民眾熱議。

26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直擊民生痛點,抗癌藥或成未來投資風口!

“格列寧”並非假藥,而是仿製藥

電影中的奇蹟抗癌藥物“格列寧”商用名為“格列衛”,通用名稱為伊馬替尼,是國際上公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一線治療藥,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命,但是,患者需要長期服用,不僅每月一盒,而且價格昂貴。公開資料顯示,由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格列衛在中國內地每盒售價約為23000-25800元,在中國香港則是18000元左右,在日本是16000元一盒,在美國大約是13600元人民幣,在韓國只需9700元,但是印度仿製藥只要200多元。所以也就有了劇中的“印度是窮人的藥房,所以全世界都來這裡買藥”。

26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直擊民生痛點,抗癌藥或成未來投資風口!

格列衛藥價昂貴是因為其研發是極其困難,並且花費時間極長。從進入Ⅰ期臨床開始算起至今已經20年了,若是從它的作用靶點“費城染色體”發現開始算起至今則接近60年。在格列衛的孕育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造就了兩項“世界第一”(首次發現腫瘤細胞中的染色體變異、首次發現染色體易位現象),誕生了5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5位Lasker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美國的諾貝爾獎)以及1位美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類似我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

憑藉其良好的療效,格列衛上市後銷售額快速增長,成為諾華公司的核心產品,格列衛上市至今累計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為諾華十多年內的發展併購奠定了基礎。

26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直擊民生痛點,抗癌藥或成未來投資風口!

新富資本研究中心在接受私募排排網採訪時表示,不止格列衛“暴利”,輝瑞公司的立普妥、艾伯維公司的修美樂等創新藥累計銷售額均超過了1000億美元,被稱為“重磅炸彈”;然而這些藥物高利潤的背後是10億級美元以上的投入,是成千上萬醫藥研發人員長達10年以上的付出,一旦新藥研發失敗,一切努力將付之東流。若是沒有這些創新型藥企的長期研發投入,很多重要疾病的研究都可能得不到快速推進,人類社會也將長時間受到惡性疾病的威脅。

為什麼中國不能仿製生產格列衛?

其實不止格列衛,治療肺癌早期的印度易瑞沙、治療肺癌晚期的特羅凱、治療肝癌晚期的多吉美、治療骨髓癌的雷利度胺、治療丙型肝炎的吉二在印度都有相應的仿製藥,價格比國內也是便宜很多。

為什麼中國不能生產仿製藥?主要還是專利問題。我國均有加入WTO與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國內大規模生產仿製藥會被起訴並且賠償,所以我國對專利藥品有比較嚴格的保護,因此國內藥企在藥品專利期內無法進行仿製。

而印度之所以能夠成功仿製格列衛,一方面是其技術成本優勢明顯,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實施了“藥物強制許可制度”,簡單地說就是印度可以把西方的專利保護法規扔到一邊,仿製出最新最有效的藥物。一般來說,西方國家昂貴藥品一經上市,印度製藥企業在本國專利法保護下就可以仿製同類產品,仿製藥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

雖然仿製藥給大眾帶來福利,但是如果沒有創新型藥企的長期研發投入,這一切也只能變為空談。

“救命藥”降價普惠於民,國家一直在行動

對癌症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今年以來,政府針對抗癌藥的優惠政策陸續出臺。自5月1日起,三措並舉降低抗癌藥價——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採購以及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同時,財政部聯合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關於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自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

最近國家再次對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熱議作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同時在批示中指出,“癌症等重病患者關於進口‘救命藥’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等訴求,突出反映了推進解決藥品降價保供問題的緊迫性。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相關措施要抓緊落實,能加快的要儘可能加快。”

基岩資本副總裁杜坤認為,從政策導向上來看,一方面政府加快新藥上市的速度,另一方面力求藥品降價,這是普惠於民的利好政策,也是對抗癌藥研發、創新藥研發的利好政策。此外,新藥可及性問題的解決正在中國進入一個新高潮,將加速中國醫藥產業的升級和淘汰。

多措並舉下,也暴露出的是抗癌藥品進口依賴、國內藥企研發實力不足等問題。據新富資本研究中心介紹,目前國內的創新藥,絕大部分是me-too以及少數me-better藥物,從英文上可以很好理解,這些新藥在原研藥的基礎上改變較小或較大化學結構,讓藥物擁有同等或更好的活性、代謝、毒性等;而藥物研發皇冠上的明珠則是first-in-class藥物,即首創藥。藥物研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國內藥企必須經過長時間努力、投入大量資金、招募更多的高端人才從me-too新藥開始,不斷推陳出新,最後開發出first-in-class新藥。

杜坤還表示,癌症患者增多,對藥品的需求量上升,政策對抗癌藥大力扶持,加快新藥上市速度,都推高了資本對抗癌藥的熱情。目前,巨頭藥企一方面併購同行鞏固自身地位,另一方面也仍然在不斷的研發新藥。資本湧入抗癌藥、創新藥領域,對各個階段的藥企在資金上提供大力支持。社會各界對於抗癌藥研發付出的努力,最終都是患者和患者家庭的福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