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創始人楊勃:理想主義者的執拗與「妥協」

豆瓣創始人楊勃:理想主義者的執拗與“妥協”

【人物名片】楊勃,豆瓣網創始人兼CEO。

楊勃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文藝、清高、堅守自我,締造了豆瓣十多年如一日的清冷氣質。但是隨著商業化的發展,執拗的他也在慢慢做出“妥協”。

理想

2000年前後,中國互聯網迎來第一波浪潮,楊勃辭去了IBM的穩定工作,決心回國創業。

“我閉著眼睛都能想像得到幾十年後,自己的職務、薪資福利。可我身邊的人卻在意氣風發地談論著回國創業。”

剛開始,楊勃還“沒有想清楚做什麼”,於是在同學的說服下加入供應鏈管理公司“快步易捷”,擔任CTO。

但是,“經歷了融資、燒錢等過程之後,‘快步’卻沒能朝著目標再前進一步”。他決定創業,做自己喜歡的網站。

楊勃是個愛書的人,十多年的國外生活讓楊勃“有一牆碟、兩牆書、三大洲的車船票”,他很想將這些東西分享出來。

“假如有這麼一個網站,裡面有和我差不多的人,我們可以相互交流,知道現在什麼是比較好的東西,並且能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感覺,至少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有用的網站。”

基於這個想法,楊勃開始潛心寫代碼。2005年3月6日,由一個人開發、運營的書評、影評、樂評網站——豆瓣網正式上線。

“豆瓣就是想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怎樣實現這個目標呢?楊勃嘗試了很多運營方法。

豆瓣創始人楊勃:理想主義者的執拗與“妥協”

執拗

剛開始,楊勃沒有任何互聯網運營經驗,只能把自己寫的書評放到網站上,但是收效甚微。真正讓豆瓣擁有人氣是一次圍繞著《查令十字街84號》展開的書評。

“這本書講的是紐約女作家和倫敦舊書店之間的書緣,被稱作‘愛書人的聖經’,就像是為豆瓣網量身定做的一樣。”這樣的活動為豆瓣吸引了一批最純正的文學青年。

而讓豆瓣網產生滾雪球效應的是一個比價系統。彼時,網購圖書剛開始流行,通過豆瓣的比價系統,用戶可以找到同一本書在卓越網或噹噹網上的價格,對比之後再形成購買。

結果,這個比價系統帶來了大量愛讀書的人,他們在這裡停留,寫書評並且展開討論。

豆瓣獨具魅力的推薦機制,讓其成為大量文藝青年的“精神角落”。到2012年,豆瓣的月覆蓋用戶數超過1億,日均PV達到1. 6億。

但是,豆瓣商業化艱難一直飽受爭議,而楊勃卻依然“不動如山”(馮大輝評價)。他堅守豆瓣的方向和定位,甚至宣稱對用戶“永遠免費”。

楊勃執拗,但並不固步自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他也在堅守初心的前提下,主動做出改變,加速商業化進程。

豆瓣創始人楊勃:理想主義者的執拗與“妥協”

“妥協”

2014年下半年,楊勃推出豆瓣APP,但由於錯失了移動化的最佳時機,App用戶數量到現在還是幾百萬。

幸運的是,“知識付費”風起雲湧時,楊勃抓住風口,推出付費內容專欄,打通了豆瓣商業化的任督二脈。

2017年3月,“豆瓣時間”首期節目《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正式上線。這款音頻節目邀請北島、西川、歐陽江河等當代著名詩人作為講師,講解《在風中飄》、《寫於1966年解凍》、《致凱恩》等小眾詩歌,定價128元。

根據豆瓣公佈的數據,“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過百萬,7天付費訂閱用戶過萬。目前,“豆瓣時間”一共有10個專欄,內容涵蓋了文學、音樂、茶藝、電影、歷史等方面。

除此之外,楊勃陸續推出了《如是》、《瓣嘴》、《觀影會客廳》等短視頻節目,在商業和口碑上皆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楊勃曾說,“最重要的是做豆瓣網是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它對我是一個機會,我喜歡它就能夠一直做下去。”而對於商業化他也並不排斥,“盈利一點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顯然,“理想主義者”楊勃正在情懷與商業化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雖然略顯緩慢,但豆瓣終是開始騰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