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專門加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聚焦大氣汙染防治 聚焦藍天保衛戰

「头条」专门加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 聚焦蓝天保卫战

「头条」专门加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 聚焦蓝天保卫战
「头条」专门加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 聚焦蓝天保卫战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7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慄戰書委員長主持會議並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头条」专门加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 聚焦蓝天保卫战

為期兩天的會議議程將聚焦大氣汙染防治,聚焦藍天保衛戰。

這次常委會會議將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同時還將審議全國人大環資委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草案的議案。

這是一次專門加開的常委會會議。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年監督工作計劃安排,大氣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原定於今年8月常委會會議上聽取和審議。現在專門加開會議審議這一報告,議題更加集中和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今天上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報告都有哪些重要內容?來一睹為快——

執法檢查報告:

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報告介紹,今年5月至6月,大氣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分為4個小組分別赴河南、內蒙古、山西、陝西、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8個省區開展執法檢查工作,檢查組深入到26個地市,共召開29次座談會,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彙報,實地查看了107個單位和項目。同時,委託其他23個省(區、市)人大常委會開展自查,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區域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連續三年達標。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明顯增強。中央財政加大資金投入,5年累計安排大氣汙染防治專項資金528億元。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出臺20餘項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支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順利開展。企業治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依法參與和監督汙染治理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執法檢查報告:

五年來清潔能源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

五年來,全國累計退出鋼鐵產能超過1.7億噸、煤炭產能8億噸、水泥產能2.3億噸;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

報告介紹,各地區各部門依法推進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初步建成由國控、省控、市控三級近5000個監測點位組成的覆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建立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工作機制,建成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

報告顯示,各地區各部門強化重點領域大氣汙染防治措施。全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機組超過7億千瓦,佔燃煤機組總裝機容量的71%。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推廣應用新能源車超過180萬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完成煤改氣、煤改電470多萬戶,整治涉氣“散亂汙”企業6.2萬家。

報告指出,各地區各部門強化環境執法和司法。中央環保督察力度大、效果好,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加強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出臺相關辦法和司法解釋,推進環境公益訴訟,聯合督辦查辦大案要案,嚴肅追究刑事責任。2017年,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及移送涉嫌汙染犯罪五類案件近4萬件,涉大氣案件佔比近30%,比2016年增長75%。

報告同時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法律制度,推進標準制定修訂工作。全面實施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制定修訂火電、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在重點區域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全面實施國五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清潔油品標準,發佈國六車用油品標準和輕型汽車排放標準。各部門出臺100多件配套規章及規範性文件,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加強立法和監督,河南、陝西、河北等近20個省份發佈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條例,浙江、安徽等省對機動車汙染防治進行專項立法。

執法檢查報告:

我國結構性汙染問題較為突出

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二條規定防治大氣汙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調整能源結構。執法檢查發現,部分地區產業結構偏重、佈局偏亂,能源結構調整不到位,運輸結構不合理,成為大氣汙染的主因。

產業結構方面,報告指出,山東省傳統產業佔全部工業的70%,重化工業佔傳統工業的70%。河北邯鄲“城中有鋼”,石家莊“煤電圍城”等問題突出。內蒙古包頭重化企業圍城,全市建成區面積不足總面積的1%,但集聚了全市約90%的鋼鐵產能、89%的火電裝機和90%的稀土產量。

在能源結構方面,報告介紹,“2+26”城市、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區域的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耗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至6倍。2017年河南省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73.6%,高出全國13個百分點。

在運輸結構方面,報告指出,以柴油車為主的公路運輸承擔了全國約78%的貨物發送量、48.6%的貨物週轉量,柴油貨車汙染排放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60%以上。據統計,河北省有柴油貨車135.9萬輛,佔全國柴油貨車總量的8%;山東省有柴油貨車172.8萬輛,佔全國柴油貨車總量的10.2%,居全國首位。

執法檢查報告針對各地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報告建議大力調整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等結構,強化大氣汙染源頭控制。

執法檢查報告:

個別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報告透露,山西省臨汾市出現大氣環境質量造假窩案,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6個國控站點被人為干擾上百次,監測數據嚴重失真。

報告提出,環境監測制度落實有差距。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條要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建設與管理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但一些東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汙染嚴重城市監控點少、監控網布局不合理。個別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例如山西省臨汾市出現大氣環境質量造假窩案。

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重點排汙單位應當對自動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執法檢查組發現,有的企業監測數據不準確,影響治汙實效。陝西金堆城鉬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如實公開自動監測數據,檢查組現場檢測發現測量濃度與標準樣品濃度差異遠超誤差範圍,不符合技術規範。同時,企業在線自動監測設備缺乏國家統一的技術質量認證標準。

此外,大氣汙染防治法多個條款對政府和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提出明確要求。報告指出,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缺乏系統規範。雖然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已經建立,但是環境監測、汙染源監控、監督管理等信息系統兼容互通性不強,信息共享不夠。重點企業排汙信息公開不到位,公開信息不完整、不準確、不及時。

執法檢查報告:

機動車汙染和油品質量監管不到位

報告提出,重點領域大氣汙染防治措施執行不夠有力,其中機動車汙染和油品質量監管不到位。

機動車尤其是重型柴油貨車汙染正在成為一些地方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大氣汙染防治法第四章對機動車汙染控制、車輛監管、油品質量等作了專節規定。

報告指出,一些重型柴油車未安裝汙染控制裝置或者汙染控制裝置不符合要求,不能達標排放。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重型柴油車准入把關不嚴,監管力量不足、監管不到位,車輛不正常安裝和使用汙染控制裝置等違法情況比較普遍。

在油品監管方面,報告指出一些地區油品質量源頭管控存在漏洞,對成品油無證生產單位、非法調和成品油行為監管不到位,對流通領域的普通柴油沒有明確監管部門、缺乏監管依據。2017年,有關部門在天津、廊坊、唐山、保定、邢臺等五市開展的柴油質量抽檢中,合格率僅為47%。

報告還提出,個別地方存在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數據造假現象;一些城市劃定了高汙染車輛禁行區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沒有有效執法監管和處罰。

此外,執法檢查報告指出重點領域大氣汙染防治措施執行不夠有力,存在工業汙染控制力度不夠、民用散煤汙染控制不力、揚塵汙染防治監督管理不精細、秸稈綜合利用不足等問題。

執法檢查報告:

大力推進散煤治理

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

報告指出,大氣汙染防治法強化了政府和企業的法律責任,加大了違法處罰力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要全面有效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法,依法推動解決大氣汙染突出問題,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

報告建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重點區域嚴禁鋼鐵、焦化、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汙染行業新增產能。全面整治“散亂汙”企業及集群。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使用,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落實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調整優化運輸結構,以中長距離大宗產品運輸為突破口,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建成清潔高效、環境友好的貨物運輸體系。

報告還建議,優化調整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汙染治理。加強揚塵綜合治理,嚴格施工揚塵管理,2018年年底前各地建立管理清單。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確保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報告提出,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對照大氣汙染防治法,逐條梳理落實情況,儘快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措施。各相關部門要依法大力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限期實現汙染物達標排放。對於無法實現達標排放、治理無望的企業要堅決依法關停。

報告同時建議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到2020年年底前確保實現東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汙染嚴重城市的區縣監測站點全覆蓋。督促企業進行自動監控,2018年年底前,重點排汙單位全部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設備並同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依法公開排汙信息。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對監測數據質量控制,依法嚴懲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執法檢查報告:

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在2018年年底前依法制定並公佈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名錄

報告提出,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在2018年年底前依法制定並公佈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名錄。

報告建議,加快制定配套法規規章和標準。在2019年年底前出臺排汙許可管理條例,對固定汙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汙染物協同控制,按行業、地區、時限核發排汙許可證。2020年,將排汙許可證制度建設成為固定源環境管理核心制度,實現“一證式”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要加快建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境保護召回制度。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地區要積極制定嚴於國家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標準。

報告提出,鼓勵地方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先於國家進行立法。2018年底前,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制定或修改大氣汙染防治相關條例,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明確細化上位法規定,增強法律的操作性、規範性、約束性,實現大氣汙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全覆蓋。

報告還提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圍繞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的總體目標,把大氣汙染防治作為重點工作領域,持續開展執法檢查、跟蹤監督、聽取審議工作報告、專題詢問等。

報告強調,對於這次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違法問題,要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範疇,落實法律責任,依法嚴肅處理。各省(區、市)要舉一反三,嚴格依法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逐一進行整改。

「头条」专门加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聚焦大气污染防治 聚焦蓝天保卫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